正文 成都試驗的新進展(1 / 3)

機緣巧合,2007年應邀參加中國經濟50人論壇在成都舉辦的城鄉統籌研討會,讓我第一次知曉,這座聞名遐邇的四川省會城市自2003年就開始了以城鄉統籌為取向的改革,並於2007年6月7日得到國家批準,與直轄市重慶一道,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轉眼間,5年過去了,成都改革試驗碩果累累,讓人們抱有濃厚的興趣,要看看這裏究竟取得了怎樣的進展。

係統的概括和總結,在成都市委統籌城鄉工作委員會的報告[112]中可以看到。我們建議公開發表這份報告,或把它放在成都統籌委的官方網站上,便於更多關心成都改革進展的讀者查閱。至於自己的直觀感受,我想還是從最近訪問過的一個村莊談起。

它叫“指路村”,是成都市郫縣古城鎮的一個行政村。在地理位置上,指路村位於郫縣北大門,距成都市中心三環路的直線距離超過30公裏。我們是2012年5月在郫縣調查“城鄉要素全麵流轉和用地製度改革”的情況時聽說這個村莊的故事的,可惜當時行程匆忙,僅僅趕到村頭與村支書孫從發交談過幾句。回北京之後,越想這個村子的故事越覺得有意思,於是利用本次來蓉參加座談會之機,我和幾位老師同學先到幾日,來了一次直達村莊的自駕遊。

指路村的故事很簡單。全村10個村民小組,528戶1 819人,有農用地1 972畝,集體建設用地606畝。別看地處成都市二、三圈層之間,這裏可是“川派竹編鳥籠”手藝的發源地之一,據統計全村有170戶300餘匠人從事鳥籠編造。在農業種植方麵,這裏可圈可點的產品是青韭菜,已形成300畝規模的基地,每畝每年的收入在1萬元以上。加到一起,指路村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全成都應該也屬上乘。

但是,村莊建設卻與農戶的收入水平脫了節。村委會在一座很老舊的房子裏,還算得上幹淨,牆上各項製度包括財務公開,也夠得上我們看過的示範村的水準。然而,像多數傳統的川西村莊一樣,指路村的村民散居,不僅缺乏公共交往的空間,更沒有發展本地產業必要的基礎設施。村支書孫從發領我們去看竹編鳥籠,走近農戶家的最後幾百米,多是泥濘小道,要跳著選路下腳。不要誤以為我們在“訪貧問苦”——那位據說是川派鳥籠祖師爺級的手藝人,隨手從屋裏拿出一隻編造精致的鳥籠告訴我們,廣東養鳥大戶上門求購之價為人民幣2萬元!問老漢成本幾何,算下來主要就是在他的指導下,兒子約一個月的工時,外加一點竹子原料、電費以及簡易設備的折舊。當然不是每隻鳥籠的市價都可以論萬的,數千數百的還是占據了大部分。不過據當地人估算,每位鳥籠手藝人平均年入10萬元,還是比較靠譜的。

故事的基線就是富裕起來的農戶如何改善村莊建設,以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強化產業發展基礎。這是很困難的任務。從包產到戶到免除農業稅,國家政策的基本走向是消除建國以來城鄉分割、以農民貧困支持國家工業化的消極後果。上述變革無疑深具曆史意義,否則全麵的現代化根本無從談起。但一路伴行過來的新問題是,重建農戶層麵的財產權利、經濟自由和城鄉平等的公民權利,本身也都離不開公共服務,特別是離不開村莊一級最基礎的公共服務。因為確立和行使農民的權利——從財產權到公民權,從來就不純粹是農民自己的私人事務。農民私人之間的權利邊界,特別是當私人行使各自權利時動態的行為邊界,其實從來都是公共事務,需要在公共空間裏按公共決策的程序來完成。簡單地說,沒有公權提供的必要服務,私權難以站立得住;即便一時看來站住了,也不可能走得長遠。

回到指路村的現實。村民的平均收入不算低,不少富裕農戶完全具備再來一輪蓋新房的經濟實力。可是,要論建設一個風貌宜人、環境宜居、能讓產業更好發展的村莊,讓更多村民共享現代文明可以支撐的、最必要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而讓農村的產出與外邊的大市場有更為便利的連接,靠單個農戶分散的雄心、努力和夢想,明顯不足以支持。更何況成都城鄉統籌最現實的經濟支持,是利用稀缺的建設用地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大幅度升值。為此,必須打通城鄉之間的製度、政策壁壘,允許建設用地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流轉、重組和再配置——這更是分散的農戶想應付也應付不來的“公務”。

經多次外出考察與內部討論,指路村的村委會、議事會、各村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終於找到了村莊與農戶合作建新村的現實路徑。這就是村集體運用公共財力組織大家參觀、考察,委托專業機構作規劃、訂方案,並承擔新村的公共設施建設;農戶則在自願的基礎上以自家建設用地來籌措建設資本,並以業主身份管理拆舊建新的全過程。與他們先前考察、學習過的那些示範村都有所不同,指路村最後選擇了“五自模式”,即“自我融資、自我整理、自我建設、自我開發、自我收益”,下決心靠本地農民自己的力量來建設一個新的指路村。

這裏要點評一下。成都的經驗顯示,在城市化進程中釋放農村建設用地的經濟潛力,第一步是按適度集約的原則重建農宅和村莊,節餘部分建設用地;第二步是完成複墾、新增農地;第三步則是按經濟規律在規劃的許可位置(本地或遠程),利用節餘建設用地發展工商服務業,在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條件下,實現對建設用地更有效的利用,支持工業化與城市化,大幅增加土地資源的價值。這樣的三步跳,既要有資本投入拆舊、建新與複墾,還要實現農村建設用地的合理位移。全部過程下來,一個項目總要2~3年時間,而涉及農戶越多,籌資規模就越大;項目的執行期越長,發生各類變故的風險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