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來說,任何不需要的東西都是多餘的。要那麼多的錢幹什麼?對於鞋匠來說,房子再大,適合睡眠的卻隻是一張床;錦衣玉食並不合他的心意,粗布衣衫、白粥鹹蛋才是他的最愛。而這樣的生活,需要那麼多的錢嗎?
很多人會說這是一個金錢推動的社會,是人們追求金錢的欲望以及擁有了金錢的虛榮使它永遠向前。這是怎樣的一種謬論啊!我們應該平靜地麵對生活給予的一切,不要讓欲望這個沒有止境的黑洞來吞噬我們的心靈。奢戀身外物的人,很難得到溫暖,孤單和寒冷會一直抓住他們,讓他們徹底迷失自己。
在我們今天的這個社會裏,要冷靜而坦然地麵對身邊的名利,的確很難,一般人都無法在心理上達到平衡。其實,與充滿金錢的生活相比,平淡清貧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缺失和懸殊。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享有一次真正沒有缺憾的生命,才是我們所追尋的人生價值之所在。
在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幸福和快樂》中,詩人找遍俄羅斯,最終找到的快樂人物竟是枕鋤瞌睡的普通農夫。是的,這位農夫有強壯的身體,能吃、能喝、能睡,從他打瞌睡的倦態以及打呼嚕的聲音中,流露出由衷的開心和自在。這位農夫為什麼能開心?因為他不為金錢介懷,把生活的標準定得很低。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得好:“一個人快樂與否,絕不依據獲得了或是喪失了什麼,而隻能在於自身感覺怎樣。”
有的人大富大貴,別人看他很幸福,可他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心裏老覺得不痛快;有的人無錢無勢,別人看他離幸福很遠,他自己卻時時與快樂結緣。
有對下崗的中年夫婦在菜市上擺了個小攤,靠微薄的收入維持全家四口人的生活。這夫妻倆過去愛跳舞,現在沒錢進舞廳,就在自家屋子裏聽著收錄機跳舞。男的喜歡喂鳥,女的喜歡養花。下崗後,他們的鳥籠裏依舊傳出悅耳動聽的鳥鳴聲;陽台上的花兒依舊鮮豔奪目。他倆下了崗,收入減少了許多,卻仍然生活得很快樂,鄰居們都用驚異羨慕的目光看著他倆。
是的,也許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境況,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沒了錢不要緊,但不能沒有快樂,如果連快樂都失去了,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快樂是人的天性的追求,開心是生命中最頑強、最執著的律動。
拋棄對身外物的貪欲,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隻要開開心心,生活的趣味就會更濃厚,恐懼和壓抑感自然就會從內心深處消失。坦坦蕩蕩地做人,開開心心地生活,美好的日子就會永遠留在我們身邊。
降低一份欲望,得到一份幸福
在世界上所有獲得幸福的途徑中,降低欲望這種方法的投入產出比最高,它基本上不用你花一分錢,有時甚至能省錢。
一切世間的欲望,沒有一個人不想滿足,這些有著非常大的危害,為什麼還要自找傷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歸大海。欲望不能滿足, 貪愛沒有止境。欲望像越滾越大的雪球,蠱惑著人們拚命向前。那個向前通向幸福嗎?幸福的標準又是什麼呢?有許多人都不知道。人們的心靈被欲望占據久了,人心就會有些麻木了。
有一個從事房地產的年輕人,經過自己幾年的打拚,在本地已小有名氣了。他每天的生活就像上足勁的發條一樣,被傳真、資料、甲方以及各種方案塞得滿滿的。
一天,他加班到很晚,從公司出來後,走了很遠的路也沒有叫到車。
走得熱了,他停下來,解開領帶,仰頭出了口氣。這時,他吃驚地看見星星在絲絨般的夜幕中閃爍著,洋溢著一種無言的美麗。一如他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晚,幾個要好的同學躺在學校圖書館前的草坪上看到的那樣。那一晚,他們被血脈中擴張的青春激勵著,廣袤的星空與未來的前途一片光明。
從那以後,他幾乎再也沒有時間去注視過夜晚的星空了。因為自從他走入社會,他一直保持著彎腰向前奔跑的姿勢。太忙了,欲望總在膨脹,目標總在前方,於是他不停地向前奔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