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兩人走得精疲力竭時,突然,他們眼前一亮,一口井就在前麵不遠處。兩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後,卻發現水中有蟲。這時其中一位比丘,顧不得水中有蟲,就迫不及待地一飲而下。
另一位比丘,隻是默然地站立於井邊,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你不也很渴嗎?為什麼現在卻不喝了呢?”
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戒,水中有蟲不得飲用,飲了即犯殺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勸說:“您還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連佛都見不到,更別說聽經聞法了!”
沒喝水的比丘聽完,不為所動地說:“我寧可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苟活!”
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喪命了。
但由於持戒的功德力,沒喝水的比丘往生後立即生到天道,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頂禮佛陀,佛為他說法,他得到了法眼淨。
而喝了水的比丘獨自一人繼續趕路,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一見佛陀,立刻五體投地的至誠禮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發生的事,他詢問道:“比丘,你從何處來?有沒有同伴隨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發生的事稟告佛陀,佛即嗬斥說:“你這個愚癡的人,你雖然現在眼睛見到了佛,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見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己先你一步來見我了。”
佛陀更進一步說:“若有比丘放逸懈怠,雖與我同住在一邊,也能常常見到我,但我卻不曾見這樣的比丘;若有比丘離我數千裏,能精進用功、不放逸,雖然彼此相隔千裏之遙,而這樣的比丘卻能常常見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見比丘。”
比丘聽完佛的教導,若有所悟,羞愧地頂禮而退。
克製自己,才能完善自己,成就自己。若不克製,放縱自己被激情和欲望的心魔牽製,莫說難以成就事業,甚至會自取滅亡,走向可悲境地。
大千世界之中,抽象的自由與克製這兩者之間,克製總是更為光榮。
所以,唯有克製,才體現了高等動物的特性;上自天使的工作,下至昆蟲的勞動——從行星的均衡到一粒塵土在萬有引力下的趨向——一切生物、一切事物的力量與光輝,都存在於它們的服從之中,而不在於它們的自由。
安貧以守道,知足即是福
擁有花,就去深嗅花的芬芳,擁有草,就去欣賞草的青綠,懷有一顆知足心品嚐已有果實和美味,才能獲得真實的快樂。
有句俗話說:“莫羨王孫樂,王孫苦難言;安貧以守道,知足即是福。”人生在世,貴在懂得知足常樂,要有一顆豁達開朗平淡的心,在繽紛多變、物欲橫流的生活中,拒絕各種誘惑,心境變得恬適,生活自然就愉悅了。而人之所以有煩惱,就在於不知足,整天在欲望的驅使下,忙忙碌碌地為著自己所謂的“幸福”追逐、焦灼、勾心鬥角……結果卻並非所想。
從前,菩薩是一個大國的國王,名叫察微。有一次,在空閑的日子裏,察微王穿著粗布衣服,去巡視民情。他看到一個老頭正在愁眉苦臉地補鞋,就開玩笑地問他說:“天下的人,你認為誰是最快樂的?”
老頭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國王最快樂了,難道是我這老頭兒呀?”
察微王問:“他怎麼快樂呢?”
老頭兒回答道:“百官尊奉,萬民貢獻,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這當然很快樂了。哪像我整天要為別人補鞋子這麼辛苦。”
察微王說:“那倒如你講的。”
他便請老頭喝葡萄酒,老頭醉得毫無知覺。察微王讓人把他扛進宮中,對宮中的人說:“這個補鞋的老頭說做國王最快樂。我今天和他開個玩笑,讓他穿上國王的衣服,聽理政事,你們配合點。”
宮中的人說:“好!”
老頭酒醒過來,侍候的宮女假意上前說道:“大王醉酒,各種事情積壓下許多,應該去理政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