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記憶的本領,這是上蒼對人類的饋贈,可同時它又是一把雙刃劍:對心胸寬闊的人來說記憶是最好的禮物,對心胸狹窄的人來說則是對自己的折磨。因為豁達的人記住的是別人的美好和善舉,而狹隘的人隻會拿曾經的痛苦往事折磨自己。
所以,忘記並不代表冷漠,有些不該記住的痛苦,如果常留心間,隻會徒然傷了自己。過去的是非恩怨,過去的傷害誤解,不過是一片流雲隱隱,輕輕拂去它,剩下的都是快樂。
譚恩美是美籍華裔女作家,她的作品生動感人,溫婉的語言每每觸及讀者的靈魂。可是,沒有人相信,在譚恩美16歲的時候,她曾用充滿仇恨的話語喊道:“我恨你!我恨不得你死掉……”而站在她麵前聽她喊叫的是她的母親。
在譚恩美的記憶中,少年時與母親的爭吵似乎一直在持續著,每次爭吵之後,母親都會露出一個近乎瘋狂的扭曲微笑,然後在喘息中大聲嚷道:“好啊!我也許是該死掉,這樣我就不用當你媽媽了!”然後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母女倆以冷戰相對,冷戰結束後,依然是爭吵。
最讓譚恩美受不了的,是母親經常在別人麵前批評、羞辱她,禁止她做某些事情。哪怕譚恩美有充足的理由,母親不要理由,隻會批評。這讓譚恩美暗自發誓:永遠不忘記這些委屈!要讓自己的心硬起來,像母親那樣!
30年後,譚恩美意外地接到了母親的一通電話,這讓她驚訝萬分,因為母親患上老年癡呆症已經3年多了,她忘記了許多人、許多事,甚至無法講出連貫的話語。
但話筒那邊確實是母親焦急的聲音:“恩美!我的腦子出問題了!”
恩美屏住了呼吸。
“我覺得很多事我都記不得了,昨天我做了什麼?對你做了什麼?我不記得很久以前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母親說話的時候好像一個溺水的人,掙紮著,卻發現自己越陷越深。
“你不要擔心!”恩美終於能說出話了。
“不!我知道我做過一些傷害你的事情!”母親狂亂地叫起來。
譚恩美馬上回答:“你沒有,真的,別擔心。”
“我真的想不起來了!但我知道,我做過一些可怕的事情……我隻想告訴你……我希望你能像我一樣把它忘掉。”
“真的沒有,別擔心。”譚恩美隻能重複這幾個字,因為她哽咽著,她不想讓母親聽出來。
“真的嗎?”母親平靜了一些,“好吧,我隻是想讓你知道。”
掛上電話,譚恩美大聲哭了出來,既傷心,又幸福。
6個月後,母親故去了。她及時把最能撫慰人的話留給了女兒,好似撥開雲霧後那開闊、湛藍的天空。“遺忘掉仇恨和痛苦,銘記住親情與關懷,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譚恩美在母親的葬禮上如是說。
可見,忘記是對痛苦的一種解脫,是對傷害的一種撫慰,是對自我的一種釋放。“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學會讓那些傷心事、煩心事、累心事拋之腦後,讓心中曾經不快樂的印記消失殆盡。
有人說人心如杯,不倒去舊水,就無法盛裝新水。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不願意舍棄過去,忘記曾經的痛苦,就無法讓心靈成為一個空杯,無法承載新的生活。很多時候,生活不再精彩,不是因為生活反複無常,而是因為人們背負的太重。所以忘記痛苦,倒空舊水,就會發現空杯原來可以容納更多美好的甘醇。
忘記痛苦,需要加強心靈承受能力的鍛煉,做一個內心足夠強大的人。要以寬心示人,心係眼前事,掛念眼前人,寧靜致遠;還要經常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想寬一點,想遠一點,想開一點,從無足輕重的個人恩怨中解脫出來,對已經和現在沒有任何關係的往事,要糊塗一點,淡化一點,寬容一點,不要讓它們在記憶中占有位置。
所以,沉湎於痛苦的朋友們,要知道天下沒有不可諒解的過錯,沒有不可忘卻的煩惱。當所有的痛苦在心靈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的時候,被怨恨捆綁的心便會在這一刻獲得最燦爛的綻放。忘記痛苦吧,清除頭腦中所有不愉快的記憶,還心靈一片自由的空間,讓快樂常伴左右!
放得下,快樂才來得了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不必在意,有些事情必須清空。隻有懂得放下,我們的心靈才能騰出空間,盛裝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痛苦的人多,快樂的人少:有了房子要車子,有了車子要票子,有了票子要折子,有了折子還不夠,還要尋找刺激。似乎人的本性就是這樣,永遠忙碌,永不滿足。近在咫尺的東西大家往往視而不見,非要辛苦地去追逐那些遙不可及的東西,可是一回頭,發現身邊擁有的又不見了,於是追悔莫及,傷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