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劉焱:《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旅遊教育研究》,載於《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年第4期。
9.林秋朔:《搶救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言》,載於《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5期。10.孫曉霞;《民間社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載於《民族藝術》,2007年第1期。
11.張衛民、黃文偉:《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教育形式》,載於《裝飾》,2006年第11期。
12.賀學君:《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載於《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13.張衛民:《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路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探究》,載於《民族藝術研究》,2005年第5期。14.汪立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教育》,載於《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15.程愛軍、王海洋:《誰來保護非物質民族文化遺產》,載於《產權導刊》,2007年第8期。
16.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之憂》,載於《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7期。
17.王大為:《淺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載於《黑河學刊》,2007年第3期。
18.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
19.尹曉華:《論“民間藝人”的保護與傳承》,載於《東南文化》,2006年第3期。
20.王冀原、任緒斌:《關於轉變藝術教育觀念的幾點思考》,載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21.荊躍:《民辦藝術學校的光明前景——藝術教育目標模式的分析》,載於《信息技術教育》,2003年第8期。
22.荊躍:《民辦教育產業的市場理念和資本運營》,載於《經濟世界》,2003年第4期。
23.荊躍:《民辦藝術學校成才的綠色通道——藝術專業邊緣化教育結構的探索》,載於《信息技術研究》,2003年第4期。
24.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現代與後現代遭遇:中國民俗學發展的機遇與路向》,《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3期。
25.高丙中:《中國民俗學三十年的發展曆程》,載於《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26.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的空間裏》,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27.高丙中:《民間儀式與國家的在場》,載於《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28.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現代與後現代遭遇:中國民俗學發展的機遇與路向》,載於《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日民俗複興的文化自覺與社會再生產》,載於《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31.胡瀟:《民間藝術的文化尋繹》,湖北美術出版社,1994年版。
32.孫曉霞:《民間社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載於《民族藝術》,2007年第1期。
33.張篤勤:《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看民間文化組織參與的重要性》,載於《學習與實踐》,2005年第7期。
34.尹淩、餘風:《從傳承人到繼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思維》,載於《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12期。
35.林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人的培育》,載於《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