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及一般類

1.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明珂:《華夏邊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3.保羅·康納頓著、那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0年版。

4.莫裏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版。

5.李明歡主編:《福建僑鄉調查:僑鄉認同、僑鄉網絡與僑鄉文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6.李明歡:《“相對失落”與“連鎖效應”:關於當代溫州地區出國移民潮的分析與思考》,載於《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5期。

7.杜讚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趙世瑜:《狂歡與日常》,三聯書店2002年版。

9.趙世瑜:《傳說·曆史·曆史記憶——從20世紀的新史學到後現代史學》,載於:《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10.喬治·裏澤著、容冰譯:《麥當勞夢魘——社會的麥當勞化》,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11.烏爾裏希·貝克著、何博聞譯:《風險社會》,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

12.烏爾裏希·貝克:《世界風險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薛曉源、李惠斌主編:《當代西方學術前沿研究報告》(2005-2006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4.薛曉源、周戰超主編:《全球化與風險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15.G.H.埃爾德著、田禾譯:《大蕭條的孩子們》,譯林出版社,2002年版。

16.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7.阿蘭·鄧迪斯:《民俗解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8.黃淑娉:《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9.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20.馬歇爾·薩林斯:《文化與實踐理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薩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銘銘、胡宗澤譯,三聯書店,2000年版。

22.霍布斯鮑姆·蘭格:《傳統的發明》,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

23.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4.高宣揚:《當代社會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5.費孝通:《江村經濟》,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26.周大鳴:《鳳凰村的變遷——〈華南的鄉村生活〉追蹤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27.柯克·約翰遜:《電視與鄉村社會變遷——對印度兩村莊的民族誌調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8.折曉葉:《村莊的再造——一個“超級村莊”的社會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29.威廉·哈維蘭:《當代人類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0.楊善華主編:《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1.烏丙安:《民俗學原理》,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2.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