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看望孩子的頻率。這點在本地和外地學童中表現出了較大的不同。吳橋本地的學童,家長看望的頻率一般在一周到一個月一次,而且隨著學藝時間的增長,家長看望的頻率拉長。外地的學童,家長探望的頻率明顯較長,一般在一年一到兩次,極少數超過五次。

假日往往是演出機會多的時候。

第三,和家人通電話的頻率。筆者的調查表明,目前雜技學童與父母之間的聯係主要是通過打電話這種途徑。所調查的73名雜技學童中,有69人表示他們與父母通過電話聯係,占94.5%。打電話的頻率,57.2%的人保持半個月左右打一次。而打電話的原因,則為想家、要錢、要東西、被欺負。

第四,在外演出時最想誰。之所以設計這個問題,是考慮到雜技學童特殊的生活方式下,家庭還是學校對其影響更大,以此考察家庭對雜技學童的影響力到何種程度。結果一多半的學童回答想家。一個女孩說,一次過年在深圳演出,自己從來沒有過年離開家的經曆,那些天在深圳一直不開心,在電話裏自己哭媽媽也哭。

綜合以上雜技學童與父母的聯係情況和溝通內容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進步,電話、手機這些通訊工具架起了雜技學童與父母之間溝通的橋梁,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使家庭成為學童可以依賴的避風港。14歲的YD,打鬧時左胸部被另一個雜技學童打傷,一個多星期也不好,還黑腫,他很害怕,就往家打電話,第二天父親就坐火車從沈陽來看自己了。這是老藝人在學藝時無法想象的。老藝人焦老師說,自己7歲跟師傅到東北演出,一次大冬天演出摔傷,差點就沒命了,家人始終不知道那件事,更別提過去照顧自己了。

小結

當今學藝過程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進入學藝領域的程序大大簡化了,曆史上的拜師儀式消失了。其次,學藝行為從演出的附屬地位中獨立了出來,隨著學藝場所固定化,學藝行為步入規範化程序,學童管理專業化程度提高,形成專業課老師、文化課老師和生活老師的分工負責製(雖然有些團校分工尚有模糊化傾向),形成固定的學藝周期和日常安排。第三,主要社會關係變化,由曆史上完全由師傅負責,徒弟和師傅一家呈現擬家庭關係的表征,到當今學童和家長關係緊密化,師徒關係向師生關係也逐步的演變。

①邊發吉主編:《吳橋雜技老照片》,花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頁。

②楊雙印:《吳橋雜技藝人》,2007年2月26日吳橋縣文物保護所楊雙印提供。

③2008年6月21日王保合家,筆者對王保合所做的訪談。

④Gennep,Arnoldvan,TheRitesofPassage,Trans,MonikaB.VizedomandGabrielleL,Chicago:UniversityChicagoPress,1960,p.15.

⑤嶽永逸:《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係譜》,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第67~68頁。

⑥2008年8月5日ZLC家,筆者與ZLC所做的訪談。

⑦2008年4月13日大世界雜技學校,筆者與高老師所做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