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曆史留存”張楚:消失的地方改革第一人(2 / 2)

失落的英雄

如今,卓資人對當年的“中國改革試點”諱莫如深。

在卓資人的記憶裏,有那麼幾件事印象深刻。“一是流通領域打破大鍋飯。當時,我們這裏的糧食局和糧站、糧店,商業局和第一百貨商場、第二百貨商場,供銷社等,改革力度非常大,可以說是全國破天荒由政府一統改為推向市場,個人承包,職工分流。”

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改革在卓資縣城展開。當時的卓資山鎮是全縣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城鎮人口近三萬。

在那個年代,國營是全社會主義,政治地位最高;集體是半社會主義,極力向全社會主義過渡;個體是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就要割尾巴、被革命。在這種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體製下,企業效益普遍不高,有的資不抵債,商業、供銷社、二輕等部門大部分虧損,食品等部門瀕臨倒閉。

1984年7月,卓資縣縣委召開了全委擴大會議,製定了城鎮改革的決定,參照農村改革的經驗,對城鎮經濟體製展開了全方位的“手術”。首先是下放權力,放鳥出籠。讓企、事業單位從政府部門管轄下脫離出來,實行政企分開。

卓資縣委的“動作”很快引起了自治區黨委的關注,當時自治區的黨委書記周惠先後三次到卓資調研。1984年12月20日,旗下營鎮被正式確定為小城鎮改革試點。

改革試點的阻力很大。全國都是“社會主義”,卓資人無法理解為什麼這裏就要另搞一套,為什麼要把國營的商場、工廠甚至國家的政府辦公樓,局機關的辦公樓賣掉呢?尤其是那麼多的職工失業,全城都沸沸揚揚,人心惶惶。

很多人不滿,也有很多人上告。坊間傳言張楚是習仲勳的女婿。因為有嶽父做靠山,後台硬,有尚方寶劍,所以才能大刀闊斧,無所顧忌,說幹就幹。

最終舊體製沒能承受住他。

張楚原從北京調任而來,在卓資根基並不深。張楚把全部國有資產都轉為民營的單兵突進行為,迅速遭到全縣上下的阻擊反對。而公車改革結果更令民眾憤怒,“錢發完了,小車又全都養起來了”。

各方壓力下,孤立無援的張楚被迫離開卓資回到北京,至今隱姓埋名。而之後的卓資縣,機構和人員迅速反彈膨脹,恢複如初。政府辦公大樓又重新修了,比原來更大,更氣派了。各機關各部門的小車不僅又有了,而且比原來更多更豪華了,壓縮了的行政人員又多了,並且翻番地增加,早已人滿為患。

卓資改革在一片讚許聲與責罵聲中走過,而張楚成了內蒙古改革的拓荒者。

而這一切似乎是個宿命,扯起改革的大旗越早,所處的地區越落後,改革者越具悲劇性。張楚注定是一位失落的英雄。

如今,張楚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個遙遠模糊的符號。他隻有過去,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現在。

他就像一隻斷線的風箏,消散在這片曾經風起雲湧的改革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