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畫卷翻過了嶄新的一頁,卓資改革漸行漸遠。
當人們再次翻開曆史這本厚重的畫卷時,已沒有多少人還能記得張楚,這位上世紀八十年代主政地方改革的第一位悲劇性人物。
影像在升騰,軀體卻有彈痕。
掙紮與希望
卓資縣是內蒙古中部的一個山區窮縣,全縣24萬人,120萬畝耕地,以農牧業為主。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人均年收入隻有41元錢,財政自給率僅達20%,三分之一的人口常年缺糧,掙紮在貧困線上。
卓資縣境內有七個火車站,卓資縣人沿鐵路撿煤渣、掃煤麵、扒火車、行乞曾聞名京包沿線,餓極了的村民甚至公開扒火車搶偷車皮裏的貨物,見啥搶啥,有的為此喪命。
掙紮在貧困線上的卓資人從陌生的“改革開放”這個字眼中看到了希望。
1979年至1983年,卓資農改轟轟烈烈。
1979年,卓資縣就每人下放一畝口糧田,也叫救命田,這讓老百姓喜出望外。
可天公不作美,1980年,天大旱,靠天吃飯的卓資縣,沒有完成國家糧食征購任務,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趁機來了一次“秋後算賬”,說卓資縣完不成國家糧食征購任務是因為刮“單幹風”,搞資本主義所致。
一些本來心有餘悸的人產生了遲疑,特別是一些戴過“走資派”帽子的人,更是膽戰心寒。然而,老百姓餓怕了,無暇顧及這一切,隻要能吃飽飯坐禁閉也行!
改革,似乎是人心所向,民意所期。
1982年,麵對窮得討飯成風的內蒙古卓資縣,這個從北京派來據說有高層政治背景的縣長張楚決意背水一戰:在全國破天荒地把商業部門、糧站、供銷社、食品店等國營單位由政府統一改為推向市場,個人承包,職工分流。
1982年開春,卓資縣十八台鄉的陳潤潤在分產到戶中,一家三口人分到了12畝地,加上自留地和一些五等以下的土地,陳潤潤分到了15畝地,四戶村民分到一頭騾子,價值1000元錢。當年陳家的收入是往年收入的3倍,上交了“國糧”,剩下的餘糧還不少,有了糧食,陳家搞起了副業,養雞、養豬,一年下來,家裏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隨著土地到戶,“三 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隊倒台了,隊委會也解散了。
張楚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卓資縣炸開了鍋。原來的商業局、供銷社、糧食局及其下屬商場商店的許多職工一下失業了。縣政府就將賣樓的錢用於安置失業員工,給一部分錢,有點像現在的“買斷工齡”,讓分流職工投資創業,另謀出路。政府當時甚至還賣掉政府辦公大樓和機關裏的小車,用於安置因此分流的商業係統的失業職工和縣屬國營企業失業的職工。
同時,卓資縣黨政機構由原來的50個壓縮為9個,公務人員由711人銳減至394人。縣級幹部福利待遇也實行貨幣化管理,搞“小政府,大社會”,壓縮吃財政飯的行政人員,精簡財政開支。把政府機關部門的車賣了,縣城本來就不大,書記、縣長、局長、科長統統騎自行車上下班,下鄉坐公共汽車,發給交通補助費。
經此動刀,卓資縣一度成為全國唯一的一個財政收入上升而支出下降的縣。張楚敢在縣級心髒部位動手術,這令時任原平縣委書記的呂日周非常感興趣。1984年呂日周帶著原平縣的三十多位縣級領導幹部和中層幹部到卓資縣學習。談到壓力,張楚對呂日周說,關鍵不是他的承受力,而是舊體製的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