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王莽:理想國的誘惑(1 / 3)

公元前45年,曆史將會給這一年的世界作出怎樣的注解?

在遙遠的西方,一位偉大的英雄蕩平了所有對手,結束了國內戰爭,凱旋,羅馬元老院舉行盛大的儀式,為他的帝國進行最高地加冕,他也成為帝國的終身獨裁者。他的名字叫愷撒。

第二年,當他轟轟烈烈開始推動一係列改革時,他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一個陽光的早晨,他被叛亂者殺死。帝國依然前行。

愷撒開始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真正英雄,無數次被曆史緬懷與追憶。

而同樣在公元前45年,在東方,另外一個愷撒式的人物出現了。

終於,在他處心積慮的算計下,他攫取了大漢帝國的統治。他以他篤行的儒學行為,像一個風中的騎士,開始了一段驚動後世的構建一個浪漫主義的理想國的實驗。他的名字叫王莽。

和愷撒一樣,這個同樣貴族出身的人,一天突然醒來,發現周圍已是危機重重,他的生命最後也在一片反對聲中被數人瓜分終結。

當愷撒被一代代曆史學家視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皇而頂禮膜拜時,在古老的中國,這個中國最早的民選皇帝王莽則開始成為篡權亂政的小人的代表,經曆無數次的唾棄與謾罵。

被權力遺棄的貴族

公元前45年,伴隨王莽出生的還有一個絕世美麗的女子趙飛燕。

英雄美人,三十八年後,他們的人生有了交集。王莽以“禍國亂政”的罪名把她逼死在未央宮的一個橫梁上。這裏最後也成為他的墳場,陪伴他倒下的,還有數千的忠實粉絲。

若幹年後,已經坐上龍椅的大新帝國的君主王莽回憶公元前45年他出生這一幕,一定會麵色嚴峻地說:那天山東濟南東平陵王家墳頭上,突然枯木生枝,萬物阜新。

這個一直自詡為舜的後裔的人,其實並沒有他後來說的那麼高貴,他的一生甚至是一個苦孩子的發跡史。

王莽出生在一個外戚之家,在他出生的前三年,他的姑媽王政君經過漫長的等待後,終於被漢元帝立為皇後。

遺憾的是,庶出的父親王曼早在王莽十三歲的那一年,就離開了人世。以致等到後來王政君的兒子成帝即位,按照母親的意旨對王家人進行加封時,卻沒有了王莽的份。

一個更糟糕的消息,還在繼續等待著王莽,在父親去世六年後,自己的哥哥王永也隨父歸去了。

和自己的那些堂兄弟們相比,王莽從小體味了人世中最大的艱難困頓,因為有了這一段特殊的經曆,公平與人權成為他後來改革的信念。

這一年,十八歲的王莽娶了一位同樣已經沒落的貴族後裔的女孩,成了一個男人,開始真正擔負起一個家庭的所有責任與苦痛。

一直奉行儒家“克己複禮”的王莽,即使在公元8年登上大位之後,後來也沒有再娶過一個女人,盡管他在私下裏仍然和卑微的奴婢有染。他成為遙遠的古代中國實行一夫一妻的第一人。

沒有享受到家族庇蔭的王莽,唯一的出路,和現在那些莘莘學子沒有什麼區別,那就是讀書,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勤奮走上仕途這一條“獨木船”。

早在王莽喪父的那一年,卓有遠識的母親節衣縮食,把王莽送進了太學——帝國當時的最高學府。

在這裏,少年王莽認識了對他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一代儒學大師陳參,開始跟老師研習儒學經典著作《周禮》。

《周禮》是一部通過官製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內容極為豐富。《周禮》官製的分工大致為: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麵,在上古文獻中實屬罕見。

這本經典古書展示了一個完善的國家典製,國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富於哲理。三讀之後,令人頓生“治天下如指之掌中”的感覺。

如果說,西方的一個理想社會的狀態,是兩千五百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在經典作品《理想國》對話中所期望的那樣,那麼在東方,則是三千年前的周公的這本儒學經典《周禮》。

從此,這本春秋時期的書典規範,成為王莽的最高行為準則。許多年後,締造大新帝國的王莽,任用自己的老師陳參,嚴格按照《周禮》的描述,一起製定了那場以“克己複禮”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這本書成為後來推行新法的施政藍本。

當王莽試圖以自己一個知識分子的力量,構建一個東方柏拉圖式的理想國時,正如柏拉圖在敘拉古最終的結局一樣,不出意料地走向失敗。

冉冉升起的官二代

公元前23年,大司馬王鳳病了。

王莽前去伺候這位大伯父,親自嚐藥,累得幾個月都沒有睡好覺。王鳳臨死前,慎重地把王莽托付給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已貴為皇太後的王政君和漢成帝。

這一年,王莽被提拔為黃門侍郎。官不大,卻是替皇帝起草各類文件的核心機構。

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這一年,他二十九歲。他也以儒生兼外戚的雙重身份成為當時一顆耀眼的政治新星。

在三十七歲那年,王莽以知識分子的形象一躍成為大司馬,和其他儒學出生的大臣組成三公,成立了一個知識分子參政的領導班子,輔助成帝,總理朝野各項事務。

甫一上任,王莽就奏請成帝批準,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

依據《春秋》裏“以貴製賤”,也就是高薪 養廉,罷刺使更置州牧。大幅度提高官員待遇,每個官員俸祿從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依據《論語》裏“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的記載,把太學招生名額從一千增加到三千人。

王莽為了實現知識分子治理國家的理想,提拔了當時許多重要名儒大師參加政權建設。他在自己的施政綱領中,提出限製富豪權貴侵吞民財和奴婢,保證貧民生存權和人權。

然而,就在王莽新政滿一年,因為漢成帝突然駕崩,哀帝登基,王政君被封為“太皇太後”,事實上,權力從此被架空。

離開了姑媽的關照,兩個月後,王莽大司馬的權力不得不放棄,讓位給下一任帝王哀帝的外戚集團。

外戚是權力的腫瘤,伴隨著漢帝國的肇始和覆滅。

在這一次權力鬥爭中,王莽第一次被迫下野。儒生施政的理想隨著帝王的更迭,就像夏天上空飄過的一道雲彩,還沒有落下雨點,便宣告幻滅了。

公元前4年,心情懊惱的王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南陽新都。這個始終高舉著“奉漢大宗”的旗幟,一心要用儒學來普度眾生的教主開始了三年隱野生涯。

跨越過漫長的地理空間,這一年,西方也誕生了一位偉大的領袖耶穌。

耶穌後來在《聖經》中早已用十分肯定的語氣回答你說:我是世上的光,要除去罪惡黑暗,帶給人生命和盼望。

也就在這一年,回到了新都的王莽家裏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情影響深遠。

王莽的兒子王獲隨意殺死了一個奴婢,這本來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

但王莽以兒子的行為違反了儒道的“人為貴”的要義,最後逼兒子自殺謝罪。

長期致力於中國曆史研究的美國學者費正清後來分析這一現象時說:中國家庭是自成一體的小天地,是個微型的邦國。家庭是當地政治生活中的成分,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灌輸忠誠與孝道,家庭是培養一個人以後忠誠於統治者並順從國家政權的基地。

王莽在家庭中,從小遭受白眼,極端的自卑。三十七歲身懷儒學經典,位極人臣,又極端自負。這兩個極端交織出矛盾斑駁的人性世界,昭示了他後來一手締造的大新帝國十五年的命運底牌。

最終,這個舊體製裏的最矛盾的人物,一個勇敢的摧毀者,從一個僵硬的極端,滑向了另外一個華而不實的地獄。

王莽所提出的民貴思想,後來在他推行的新政中占有最為重要的一席之地。景仰與質疑,高尚與作秀,以及悲劇的氣息,一直伴隨著這個紅得發紫的偶像。

哀帝即位後,在自己的母親傅太後的幹預下,很快把王莽製定的一係列新政推翻。

太學招生名額從三千又恢複到一千,一大批儒學幹將被罷官或賜死。整個朝野政權被新一代外戚們玩弄於掌股之中。

朝中大臣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最後好男色的哀帝把大司馬的位置給了一個麵清貌秀的皇宮更夫董賢。

哀帝和董賢同床而臥,有時候睡著了,為了不驚醒這個男粉知已,他隻得割斷衣袖而去,這便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斷袖之癖”。

儒生精英們和外戚集團已經到了水火不容之勢,他們開始懷念王莽執政的時代,並暗中串聯倒戈。

公元前2年,有一天出現日食,這終於給儒生們提供了一枚法理上的炮彈。

一向相信天命神授的哀帝見這一奇觀,驚恐不安,召集群臣詢問對策。

最後的結果是,在儒生們的壓力下,哀帝隻得以侍奉王太後的名義,下詔讓王莽回到京師。

儒生們的造神運動

這一年,當王莽闊別三年,再一次回到京城的時候,他的事跡被當作儒家真正的英雄行為而傳頌。

現在,他唯一要做的是繼續等待。理想在前方飄蕩,而現實是殘酷政治的閹割,他需要等待一個契機,給政敵最後致命一劍。在這裏,王莽要完成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霸業。

麵對越來越混亂洶湧的政局,這時候的王莽閉門不出,仍然是一副侍奉王太後的忙碌樣子。深諳權力遊戲的他知道,政治就是你死我活,沒有中間道路可走。這時候,以靜製動是最好的政治操作,沒有十足的把握與絕佳的時機,絕不能輕易出手,否則便死無葬身之地了。

重返權力的核心,他在苦苦等待一個命運逆轉的時刻。

公元前1年,坐了六年皇位的哀帝一命嗚呼,在夏天的一個夜晚,暴死在未央宮裏。

密切關注政局的王太後得知消息後,立刻命令王莽手持寶劍收取了象征帝位的玉璽,然後命令京師所有軍隊歸王莽直接調動指揮。

第二天,董賢這個美色少年被解職並被迫自殺。當年參與支持哀帝的一代美人皇後趙飛燕也以禍國亂政之罪被王莽誅殺。

王莽以外戚元老和儒學領袖的雙重身份,當仁不讓地把大司馬職位收入囊中,在朝野的一片歡呼聲中,再次走上大漢帝國的政治前台。

最後,在朝中沒有權力根基的平帝被扶持上了皇位。

王莽回到久違的政壇,新外戚的殘餘勢力被抑製。一大批儒家知識分子再次得到重用,過去製定的政策得以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