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曆史留存”郭寶成:神木模式“人走政息”?(1 / 2)

一切都來得那麼突然。

2010年8月,當郭寶成摘得“2009中國改革年度人物”還沒過一年之際,他不得不為這塊極具含金量的牌子付出了代價。

2010年9月,郭寶成“退居二線”,調任榆林人大副主任,從級別上看雖是平調,但輿論普遍認為這是被貶和降級。這種猜測得到了郭寶成本人的確認,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網友說得沒錯,他就是被貶,就是被罷官。罷貶理由是:上級認為“神木捅了婁子,抹了黑”。

2009年,榆林市委常委、神木縣委書記郭寶成榮膺“2009中國改革年度人物”,摘取了本年度改革人物的最高獎項。評選理由是:神木縣在十多年的時間裏,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陝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機遇,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每年保持了35%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實現了由國家級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的曆史跨越。尤其2009年推行的全民免費醫療製度,牽涉麵廣,改革難度大,但神木把此項工作視為國計民生的公共事業,大膽嚐試,打破陳規。

“改革書記”郭寶成

神木縣位於陝西省北部,屬陝晉蒙三省(區)接壤地帶,與早年的荒涼貧瘠的陝北印象相比,神木顯然是一個異類:一輛輛運煤的重型卡車呼嘯而過,寶馬、奔馳、保時捷等名牌越野車不時閃現。當地的消費水平並不低,一些位置地段好的房屋,價格絲毫不遜於首府西安。神木的底氣一方麵來自於錢,另一方麵則來自於他們的“改革書記”郭寶成。

2005年,郭寶成任神木縣縣委書記,力推民生政策改革,實施“十大惠民工程”,涉及教育、醫療、文化、就業、社保、住房、扶貧、交通、人居、安全等十個領域,真正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在教育方麵,神木縣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此後步步超前,並於2008年開始全麵實施覆蓋城鄉、包括高中在內的12年免費教育,對住校學生給予每人每天3.5元的生活補貼,每年縣財政為此投入約1.6億元。對家庭貧困的大學生,縣慈善協會給予每人最高每學期5000元的資助,確保不讓一名大學生因貧困失學、輟學。

在醫療方麵,神木縣於2009年3月開始推行“全民免費醫療”,並製訂了一係列配套監管措施。這實際上是一種“基本醫療高標準的保障製度”,以縣級定點醫院住院病人為例,400元起付線以下部分由患者自付,超過部分按管理辦法全免,每人每年報銷封頂為30萬元。縣財政以每年約1.5億元的投入,讓城鄉居民擺脫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困擾。可以用一句公共標語來概括:“在神木,人人享有免費醫療!”

“救命的政策”

郭寶成在一次媒體采訪時曾說過:“我年齡大了,膽子也大了。反正快退休了,有一天權力,就要為老百姓辦點實事。”這就是農民出身的郭寶成常說的一句話,而他也在神木實現了他這一樸素的權力觀。

2009年3月1日,對於神木的百姓來講,幸福來得似乎有些突然,神木縣啟動醫改。

在醫改方案付諸實施前,調研論證、技術評估、經費測算足足做了一年零三個月,走訪了一百三十多個醫藥單位和部分鄉村企業,並且提交縣委常委會討論了五六次才通過。

郭寶成很好地詮釋了“執政為民”這個口號,縣級政府,有了一定的財力基礎後,執政重點、資金投放是關鍵,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政府不能缺位和錯位;不搞好看的,隻搞實用的,把錢真正花在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

看著神木縣級醫院豪華的裝備,整整十層的醫院大樓,外麵裝飾著玻璃幕牆,裏麵有電梯和最尖端的醫療設備,以及醫院中長長的就診隊伍,可見神木醫改的成效。

因為看不起病,七十二歲的店塔鎮農民王號善硬是把胃病拖了五年,直到免費醫療推行後他才接受了手術。老人感慨地說:“我們農民過去有了病,都害怕去醫院,在家裏硬扛著。現在再也不用為得病發愁。這可真是個救命的政策。”

“民生是高回報的投資”

關於免費醫療,郭寶成有一段名言:中國任何一個縣,都可以推廣、借鑒神木模式。錢在我看來不是問題,前提是要不要搞的問題。郭寶成還說:“民生是高回報的投資,我們花了1.5億元,把群眾看病的問題解決了,群眾爆發出來生產的熱情和積極性,有了更多的精力推動神木經濟的發展,這種巨大的力量對促進當地經濟是潛移默化的,政府也‘賺了一大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