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預想十年後的富士康與郭台銘 (1)(2 / 2)

郭台銘自己走過如此創建企業的偉大過程,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他都了然於心。但麵對不確定性極高的未來,他不能停下腳步。

舉例來說,群創和奇美合並出來的新奇美,已經是鴻海體係當中一個規模極大的次集團,郭台銘手下還有很多零部件事業群,將來整體會怎麼走,其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作為領導者的郭台銘,必需多花時間思考。

台大教授李吉仁觀察,這是“突破局限(box breaking)”的新思考維度,也就是鴻海要跳脫出原來的框架,“也就是你敢不敢做不一樣的事情?有沒有想做不一樣事情的企圖心?重要的不是行動,而是有沒有這樣的心態?”

所以鴻海現在有很多新的發展計劃,包括新能源、雲計算、LED,並且在大陸從外銷轉內銷,都是他看到的機會點。

“我們現在比較廣,在很多地方都先撒下種子,都涉獵,都去試水溫。”郭台銘說,鴻海的發展從機械、光學、電子領域,再進入軟件、渠道等多元領域。

李吉仁說,鴻海的創業的能量(entrepreneurial energy)絕不能止息,一定還要有中小企業小老板的那種衝勁,這些計劃才能成功。鴻海絕不能染上大公司病。

郭台銘強調,將來鴻海會有很多產品在無人工廠生產,所以需要大量的設備操作人力,而不隻是組裝人力,這時候倉庫、管理、記賬、品檢,也需要員工,員工素質當然得大量提升。

他指出:“鴻海的薪水可以找到更好的人力,讓有5年、10年經驗,真正在基層打過仗的員工來操作這些機械,所以將來我們的人數不會急遽擴充,甚至可能會減少,但是我們的產值會加大。人數由量的增長變成質的提升,變成大家的工作質量提高、附加價值提高。”

“這是變形式的革命!”麥肯錫資深合夥人佛斯特(Richard Foster)則觀察,康寧(Corning)、強生與通用電氣(GE)這類大公司,皆以非漸進式的變革,掙脫老公司的文化枷鎖。

佛斯特曾著有《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他在書中強調,大企業如果想要避免大公司病(big company disease),維係卓越不墜的競爭力,絕對要實行“不連續性”與“自我顛覆”的動態策略。要不然,即便是再優秀的公司,表現能夠超越同業的時間,同樣最多不超過15年。

郭台銘非常了解這一點,他一再強調,鴻海在歐洲、美國還有很多並購案在談。過去鴻海都是靠自有資金發展,現在海外遊資充沛,他會充分利用,化危機為轉機。這是他不斷顛覆自己的擴張策略。

10年後的郭台銘,即將滿70歲,或許到時候仍身強體壯的他,會說出再做10年的承諾。因為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如今快80歲了,仍在第一線拚鬥。但這畢竟不是鴻海要基業常青的良方。

經濟學宗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說,創新是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創新可以產生創造性的破壞,驅動產業技術的革新。

不論未來10年、20年郭台銘是否仍在鴻海董事長大位上,如何維持鴻海的創新力,找尋下一個機會點,是考驗鴻海走向百年企業的關鍵基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郭台銘是台灣唯一可以和卡內基、洛克菲勒相提並論的企業家

曆史的評價

“我們現在最懷念的是過去最困難、咬緊牙關的日子,現在反而並不特別快樂。我們都是在最困苦的時代增長,如果沒有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就會失去創業的精神,我認為人在困苦、饑餓的時候,頭腦會特別清楚。

我的個性是不服輸的,工作挑難的做。我所定的目標,都會在預期計劃內達到。隻要有接受磨煉的心,就一定會成功,通常打敗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因為想放棄的是你。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痛苦,你們看到的是我光鮮的時候,但名人並不快樂,如果現在我有機會選擇,我要選擇窮小子的日子。

我對痛苦的解釋不一樣,看你怎麼看問題,怎麼想,我很辛苦,但是沒有痛苦,當我看到沒有正義公理的事情,我會很難過。

痛苦快樂,一切看你怎麼想,你想你很痛苦,就會很痛苦,有錢也不會帶來快樂。有次大陸的工廠缺電,很快電就來了,原來是管電的一位官員知道我在他的家鄉捐錢、訓練他們的人,所以優先供我們電。事後我得知這個消息,我感到很快樂。還有一次我去吃米粉,攤子上的老板娘認出我,她跟我說,買我的股票都賺錢,這讓我覺得很快樂,也得到很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