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預想十年後的富士康與郭台銘 (1)(1 / 2)

郭台銘:不要看短期,要看長期,一看要看十年

預想十年後的富士康與郭台銘

郭台銘是一個重承諾的人。

鴻海每年要用掉數十萬噸的鋼鐵,所有的鋼鐵都隻跟台灣地區的燁輝公司購買,就是隻有一個供貨商。有一段時間鋼鐵過剩,雖然外麵有客戶賣得比較便宜,但郭台銘還是堅持隻用一家,近幾年,鋼鐵料源吃緊,連國際大廠都買不到,燁輝照樣供給鴻海。

郭台銘說,別人拿不到貨,但鴻海跟燁輝有這種長期策略夥伴的關係,就拿得到鋼鐵,“如果因為價錢高低,就換來換去,就不是策略夥伴”。

他認為,好的策略夥伴,互信的基礎建立在最困難的時候,能夠彼此幫助,而且要長期地建立,一定要以行動,而不是言語。當它愈需要你、愈困難的時候,你能夠伸出援手,信任的基礎才愈堅實。

這樣的一個企業家,一生最大的承諾,是對自己的公司付出一切。

的確,鴻海才是郭台銘真正的子女。他懷裏抱的、有溫度的嬰孩,排序顯然比較靠後。

但企業可以常青,人卻不能活上幾百年。鴻海沒有了郭台銘,還能夠走多遠?

因為成吉思汗的帝國,雖然龐大,卻崩潰得很快。

美國管理學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在《基業常青》(Build to Last)一書中分析,一般企業負責報時,隻有極少數的標杆企業,是屬於造鍾的。他們在固守核心本業的同時,又設定明確動人、振奮人心的大膽目標力求進步。

調查指出,過去40年間,美國15種產業、總計上千家曾經備受肯定的公司,其中9.5成以上,超越市場平均績效的時間,無法持續10~15年以上。

柯林斯認為,有信念的企業,才能實現可長可久的美夢。如今來看,鴻海符合這個造鍾的高標準嗎?

台灣地區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約為15年,郭台銘已經寫下了一個傳奇,成為台灣地區最大的民營企業,但接下去要如何更上一層樓呢?

一個一個都是對郭台銘的大問題。

“後浪推前浪,永遠有三五個鴻海、郭台銘出現,曆史發展的軌跡告訴我們,江山代有才人出。”郭台銘自己如此誠實說道。

郭台銘心裏很清楚,台灣地區企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角色,必須一再轉移提升,一定要由“代工製造”轉變到“高價值創造”。

“讓台灣地區的企業從技術追隨者,成為價值開創者!”台灣前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語氣加重了幾分說,這是台灣地區的公司當前的重要使命,他們肩上的責任是,開創新一波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契機。

最關鍵的方法是,拉高創新的切入點!台灣過去一直在材料、零部件上頭著墨較多,也就是所謂的“科技創新”,但現在必須看到消費者的需求、社會形態的轉變,這類高層次的創新,也就是“應用創新”。

以鴻海為首,台灣地區一直以“高效率量產製造”(effective mass production)聞名於世,但現在經濟形態迅速轉變,高科技公司不論是做產品、係統,還是服務,都必須走向創新模式。

郭台銘自己曾解釋說,大家都以為鴻海隻做硬件,是個OEM,但鴻海走的是創新設計製造(IDM,Innovation Design Manufacture)。例如鴻海的模具軟件,是世界領先的,又如當紅“三屏(計算機、電視、手機)一雲(雲計算)”概念,鴻海早已耕耘多年,但不方便說,隻因沒有品牌。

郭台銘自己分析說,科技的timing要能掌握住,然後把企業壯大,不隻是一個小格局,否則台灣地區本身沒有內部市場,生存會有困難。所以台灣地區將來的中小企業,他認為可能麵臨的挑戰會比較大。

“不要看短期,要看長期,一看要看十年!”郭台銘認為,未來是有趣的10年,不管企業還是政府都需要具備新的能力及條件,關鍵之一是領導力(leadership),“任何組織都要有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掌舵者。豐田今天為什麼出問題?日本企業的傳承都已經到第二、第三、第四代,這些人大部分都沒有參與企業剛開始建造的過程,他們參與的都是成果的分享”。

有些下屬碰到困難來找郭台銘,他就會問他們:“當你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小便變黃了沒?”如果自己不求答案就來找他,讓他想辦法,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領導者的責任是幫大家解決大問題,不是小問題。郭台銘會說:“你問問題的時候,可不可以同時給我答案?”不是有問題時想都不想,回家抱頭大睡。

郭台銘的字典裏沒有“管理”這兩個字,因為有責任的人是不用管理的,沒責任的人管理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