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如果四大渠道能夠共同采購,就會很有議價空間,使用同一個物流體係,就能節省成本,但至今卻沒有看到大家攜手合作。
“郭董的角色,比較像是創投。”亞洲首大渠道商聯強國際總經理杜書全分析說。
胡國輝過去在蘋果是正規軍路數,張瑞麟則是打街頭巷戰出身,杜家濱外企資曆深厚,但也是首次接觸3C管道事業,三個領軍作戰的人,風格迥異。他們唯一的交集點,是有同一個老板。
的確,四大支柱都是獨立公司,不是鴻海集團內的一個事業群,張瑞麟、杜家濱等主事者,也都分別持有公司股權。
鴻海進軍渠道方式多多,郭台銘在金錢上也大力支持,但這種多路進擊的方式,火力顯然不夠集中。
如今來看,郭台銘在渠道四路進擊,恐怕不能都有所斬獲。一位鴻海台灣高管明確地說,飛虎與賽博的成功機會比較大,萬馬與萬得城,恐怕沒戲。
“通路不是一聲令下就可以有成果的事業,裏麵有太多人的問題需要解決。”一位台灣資深渠道商總經理認為,通路是最複雜的科技領域,科技代工業可以規格化大量製造,但是任何人、任何公司都無法一手控製渠道,這是郭台銘必須深思的。
事實上,郭台銘真的不懂渠道生意。現在各個渠道的負責人,心中不能說的秘密是,希望郭台銘不要跳下來管,不要參與太多了。
因為渠道的經營,完全不是鴻海擅長的。店麵的背後,需要物流、車輛、庫存、財務,樣樣都是煩瑣細節,也都是鴻海沒有深度參與過的。
郭台銘每並購一個新的製造企業,往往能在數月之內就達到高整合標準,這在高科技行業中,已屬難得。甚至在並購芬蘭、墨西哥等海外工廠時,都能夠順利整合,顯見郭台銘的全球生產實力,不因文化語言而折損。
但在同文同種的大陸,這位強人在麵對渠道生意時,卻顯得步履維艱。他了解的是冷冰冰的工廠,但渠道卻是熱乎乎的,跟人相關的生意。他真能夠賭贏渠道賽局嗎?
霸主如他曾經說:“在我的競爭領域裏,沒有對手!”因為對手還等不到與他同台競技,早已戰死在沙場上。但如今的渠道生意顯然不是如此,國美、蘇寧等巨頭,地位已然穩固,鴻海該如何後發先至?
因為跟手上的iPhone、iPad億萬代工訂單相比,每一筆來自渠道的營業額,隻是零頭中的零頭,但牽涉的事情卻非常煩瑣。郭台銘可以一句話搞定蘋果老板史蒂夫·喬布斯,可是他可能很難解決眼前一個個大陸鄉村農民的迥異需求。
萬馬奔騰計劃裏頭,最近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信息長,因為突發心髒病,一下子裝了三根支架,不得不離職!這可以看出在鴻海工作不隻是基層員工辛苦,高階主管也是不惜健康在拚命。
這上上下下的拚命精神,能不能為郭台銘開創大陸渠道霸業,接下來還有好戲可看。
郭台銘投入渠道行業大事記
1999年 張瑞麟創立賽博
2001年 鴻海入主賽博
2003年 賽博最高達到53家門店,表示要達到500家店
2004年 萌生萬馬奔騰概念
2005年 賽博關閉二十多家門店
2007年 賽博轉虧為盈
2008年 胡國輝加盟鴻海
2009年 與麥德龍簽約合資,杜家濱開始策劃飛虎樂購
2010年 取得台北秋葉原項目,萬馬奔騰正式上路,飛虎樂購正式上線,萬得城開業
郭台銘:阿裏山神木成其大,四千年前種子掉到土裏時就決定了
帝國的瓶頸
跳樓事件爆發後,香港《經濟日報》以“富士康困境,中國發展困境”為題發表評論。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戴維·皮林也說:“中國繁華夢,跳出黑暗麵。”安邦谘詢公司高級研究員賀軍也發表專文指出,富士康的“連跳”終結低薪代工的時代。他認為富士康問題已不再是一個企業的個案,而是一個嚴重的公共事件。
賀軍指出:“在一個文明國家,任何一家有頭有臉的企業,如果連續出現類似事件,都會受到嚴重警告和對待。”他認為富士康事件與山西煤礦安全事件,在本質上並無二致。
除了這些之外,西方各大媒體也廣泛報道這個事件,像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刊登了一篇題為“富士康悲劇背後的悲劇”的評論文章,認為將矛頭完全指向富士康是草率和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