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自己也觀察到,“下個50年將是互聯網經濟時代。在我來看,網絡的發明代表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來臨,正創造許多新商業模式”。但他卻沒有據此積極應變。
真的不能再一招半式打天下了!郭台銘習慣的軍事化工廠管理、大規模流水線、不問生死的執行力,顯然已經走到了瓶頸。
過去20年,台灣企業利用大陸廉價勞動力,創造了全球代工業傳奇,但是也因為將廉價勞動力發揮到極致,而一再失去了轉型的機會。如今,代工業者已經被逼到牆角,淘汰的力量也越來越大,因為“cost down”已到了極限。
尤其是以鴻海為首的台灣地區代工企業受盡了所有風險,但是最大利潤卻是外國的品牌大廠。蘋果公司毛利率40%,鴻海卻不到10%,還要承擔彙率風險,一部iPhone 4售價499美元,組裝賺不到12美元,就算靠著零部件合並采購多賺些利潤,但不能否認的是,富士康終歸隻是賺辛苦錢、小錢,蘋果賺的才是大錢。
如果拿鴻海與宏碁相比,更可看出品牌與代工生意有著強烈的對比。宏碁目前全球僅6000名員工,但2009年創造了5738億元新台幣的營業收入,也就是說,員工數隻有鴻海的1%,但營業收入卻有鴻海的五分之一,可以顯示出品牌經營的效率。
再比較韓國三星與鴻海兩大集團,更有意義。三星集團去年營業收入達4.8兆新台幣,鴻海集團則在2.8兆新台幣,但三星員工約20萬人,鴻海則有近90萬人;在員工平均年薪部分,三星為4.8萬美元,鴻海則隻有4086美元。簡單地說,三星隻用不到鴻海四分之一的人力,每名員工平均薪資待遇是鴻海的11.7倍,更創造出鴻海1.7倍的營業收入。
三星與鴻海都是電子業中的標杆公司,也是韓國與台灣地區經營效率的指標企業,早期三星也是以代工起家,但20世紀80年代後,努力發展自有品牌,並維持很大比重由自己工廠生產製造,不太委外代工。因此,拿來與純製造代工的鴻海相較,更能看出三星在跨足品牌經營後,為企業所創造出的附加價值與競爭優勢。
不要說蘋果賺走了大把創新利潤,鴻海隻能賺辛苦的零頭,甚至是韓國三星,也都表現優異。這讓台灣地區的代工業者不得不思考下一步路該如何走。
另外,對鴻海來說,這座孤立的“紫禁城”,也不能夠再與世隔絕。
一般來說,企業與社會,是兩個彼此提供養分的群體。
企業常常會抱怨社會壓力、政府管得太多、稅收得太重,社會或政府人士則會埋怨企業對社會不夠關注、不重視社會責任、回饋得不夠多。
但是,這樣在言語上與社會、政府彼此傾軋,通常隻會發生在小格局企業中。事業規模做到像鴻海這麼大,則企業與社會的共生共利關係,就非常顯著。彼此已經很難再有你我的區分,更不能夠將對方視為對立體。
但郭台銘與鴻海的格局,似乎沒有真正提升上來。
社會上的勞工社福團體,當然要為弱勢者講話,政府官員也不得不以招商為己任,這兩股傾左與傾右的勢力,小企業固可在其中尋求妥協平衡,但大企業卻該提高層次,尋找一個更高的平衡點,不偏不倚。
當鴻海發言人傳出郭台銘“對台灣感到痛心”這句話時,就是在對“台灣社會”發表負麵言論,但沒想到鴻海自己也是“台灣社會”的一分子。
這樣的一個策略,恐怕不是郭台銘如此國際一流的企業家所應有的高度。
跳樓事件發生以來,全球代工的威風猛虎,如今竟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肖虎、崇虎的郭台銘,本命年這一劫,看來很不好受,但或許也是個讓他徹底反省的好機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軟件巨擘微軟,也曾因為市場壟斷與窗口操作係統定價過高,飽受各國司法體係與市場批評。但如今,微軟創辦人蓋茨夫婦積極投入慈善事業,持續在愛滋病防治以及投入基層教育體係的努力,已經逐漸得到國際間廣大認同。
這幾年來,對微軟的攻擊,力道確實微弱了不少。這樣的範疇,不隻是底層的公關策略而已,而是很高層次的回饋社會機製設計。
相信郭台銘未來一定辦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