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麥德龍僵局 (2)(2 / 3)

富士康的悲劇,隻是中國現階段依靠外資、廉價勞動力和加工貿易出口此一經濟模式的悲劇縮影。這是中國通過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融入全球化的途徑,但是帶來的後果是對勞動力權利和保障的漠視,把勞動力物化為機器和企業追求效率的工具。

《華爾街日報》的評論認為:“如果中國政府不能拋棄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如果企業家沒有一定的自覺,富士康悲劇就不會僅僅止於富士康。”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柯林斯(Jim Collins)在How the Mighty Fall一書中發現,當企業麵臨衰退時,許多領導人會自我安慰“暫時的”、“周期性的”、“並沒有那麼糟糕”、“我們沒犯什麼根本性錯誤”……柯林斯直指,經理人都騙自己說:不做不錯,多做多錯!

麥肯錫顧問公司指出,在逆境中企業領導人會碰到“剩餘不確定性”(residual uncertainty),指的是針對問題進行最詳盡分析後,仍殘餘的不確定性。那通常不是你不知道的事,而是你無法知道的事。

根據麥肯錫的分析,剩餘不確定性升級時,會讓人感覺走在混沌未明之中,而失去決策的能力。

如果用景氣逆境、剩餘不確定性、決策成功率三個指標來分析郭台銘,可以發現他真的是一位世界一流的企業家。因為他從來不畏惡劣景氣,勇於跨越未知困境,並且製定決策非常迅速。

的確,郭台銘總是作出又快又對的決策,錯誤決策非常之少,如果用比率來形容,幾乎可說不到十分之一,這造就了鴻海快速崛起。

郭台銘常說:阿裏山神木成其大,四千年前種子掉到土裏時就決定了!但他未來還能為鴻海作多少對的決策扶植這棵神木繼續攀天?

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可以肯定的是,老而彌堅的郭台銘,還可以牽著鴻海再走10年,但隻要少數幾個決策,像跳樓事件中的補償金一樣失敗,鴻海就很容易陷入危機當中。

美國蘭德管理顧問公司研究發現,世界上每100家破產倒閉的大企業中,85%是因為管理者的決策不慎造成的。

“如何持續確保作對決策,已成為決定生死的關鍵!”美國管理學者範恩(Charles Fine)發現,現在是一個短暫優勢的年代,沒有誰能一枝獨秀不被淘汰。

鴻海會不會成也郭台銘,敗也郭台銘?一直想著成功榮景的他,會不會成了管理教科書上的一代拳王?

郭台銘總是跟老臣說,絕對不能以目前的成就沾沾自喜,否則就像無知的公雞。如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打天下的是一批人,治天下的該是另一批人,如果老將不懂得虛心請益,習慣沿用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就難以超越現有格局,最終因環境變化而失敗。

但確實,郭台銘忽略了很多現實的變化。

“世界工廠”不再與中國畫上等號,“人口紅利”不再由中國自顧獨享,兩大趨勢已自2007年慢慢發酵,但郭台銘卻一直沒有大動作響應。

毋庸置疑,郭台銘是全世界高科技台企,“力用大陸”最成功的。“他很幸運,過去20年就用這一模式。”宏碁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說。

施振榮強調,以台灣高科技的企業發展史來看,最多10年時間,就要麵對轉型的陣痛。

的確,過去的成功經驗,不代表轉型一定會順利。如果方向不對,導致產品、服務走上歪路,公司倒閉關門的所在多有。

“未來10年內,你的組織將被迫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改變!不是調適成功,就是敗下陣來;不是組織革新,就是經曆痛苦的組織再造。”這是英國管理大師、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教授哈默爾(Gary Hamel),在《管理大未來》一書中提出的觀點。

哈默爾發現,在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正進行一場茶壺內的管理革命。他強調,類似穀歌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創新管理法則,對於全世界的管理者來說,都是很有啟發性的。組織是否一定要這樣設計?組織內外永不止息的變化,是否讓高位的管理者疲於奔命?要解答這些問題,確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