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誰能接棒 (1)(2 / 3)

結果,公司成立了,卻因郭台銘當時老是飛來飛去,一直都不在家,導致命令沒能執行下去。

這件事讓郭台銘大發雷霆,卻也正好說明,如果少了郭台銘,鴻海的“執行力”能否貫徹,是個大問題。

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有一句名言,領導人的主要職責,應是成為搭舞台的人。

郭台銘說,他在三年內會出台完整的接班計劃。他會搭出麼樣的舞台,換上哪些主角與配角,繼續把鴻海這場大戲演下去呢?全世界都在看。

他曾說,鴻海好比是一個地瓜,沒人疼、沒人愛,卻一路在風雨中不斷茁壯增長,跟溫室裏的蘋果完全不同。他坦承,“3000年後地瓜還是很值錢”,關鍵就在接班是否順利。

的確,這是郭台銘的最後一課!台灣過去沒有規模如此龐大的民營企業、電子集團,進行如此精密繁複的交班規劃,鴻海如果真能成功,想必會成為哈佛商學院課堂上的管理典範。

郭台銘:這次富士康調薪隻是個引爆點

世界工廠的存續

走進“珠三角”的任何一個城鎮,隻要有工廠,周遭就會看到大批工人。他們個個都很忙,因為他們是世界工廠的成就者,不過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工人,忙到沒有時間思考自己,忙到沒有腦袋思考未來。這從他們空洞的眼神,可以看得出來。

一隊接著一隊,從各省鄉下擁來“珠三角”的農民工,活像一批批機器被運到生產前線去工作。他們共同的特征是:迷惘的眼神,失落的靈魂。

富士康爆發跳樓事件時,一名跳樓員工家屬為了陳情,在深圳龍華廠南大門前,跪在地上哭喊著要郭台銘出麵負責,這引起現場大批媒體注目。但就在十幾二十米外,數十個穿著湛藍製服的富士康年輕員工沉默地看著這一幕。

好像這跟他們毫無關係,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一樣。他們的眼睛裏透露著:事不關己。

因為最基本的關心,在富士康都被剝奪了。穿著同樣製服的同事,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珠三角”到處都是富士康,因為環顧廣東的大小縣市,跟富士康一樣的工業園區四處林立。作為改革開放先鋒,“珠三角”一直是個“不老之城”,城市人口常年保持在26歲上下。她的青春永駐秘訣,靠的是一張張從大陸鄉下,流動到這兒打工的稚嫩臉孔。他們帶著無知來到這裏,也帶著無知離開嗎?

中國過去有“盲流”,現在也有“忙流”。這個“忙”,本質上還是“盲”。

絕大多數的普通工人,平常最大的興趣,就是躺在床上,用手機看網絡小說。這就像城市裏的白領一樣,累了一整天,根本不想再用大腦,回到家就隻看些肥皂電視劇。

這驚悚的後果,全世界已經在富士康事件上看得到。因為新一代的農民工,對生活不滿時,有兩種情緒:憤怒與絕望。

這都在電視新聞上看得到。憤怒的工人,就像本田罷工,上街頭表露他們的不滿情緒。絕望的工人,則像富士康那樣跳樓自殺。

“有民工失戀了,對我大喊不想活了,但其實他內心不是這麼想。”一位誌願者團體負責人表示,沒有人關心、沒有人聽他講話、沒有一個宣泄出口,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60後、70後的農民工,不是沒有情緒。根據調查,他們的精神壓力也很大,時常在睡覺時尖叫、做噩夢。但是過去沒有發達的媒體,也沒有人正視他們的情緒,更沒有人敢罷工走上街頭。

在管理學上,生產要素有三項:一個是勞動力,一個是機器,一個是資本。勞動力是生產要素裏非常關鍵的角色,如果勞動力產生的效能更好,那麼組織的競爭力就會更大。然而,軍事化的生產管理,仍適合中國嗎?逐水草而居的電子代工業,還能在中國維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