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誰能接棒 (1)(1 / 3)

但外界要問,鴻海人才濟濟,真的沒有能人能夠接下郭台銘的棒子嗎?

郭台銘曾開出的三大接班條件是:

一、年齡限製在50歲以下;

二、有能力經營一個3000億元營業額事業群,且要每年增長30%並能賺錢;

三、要有國際運作的經驗。

台灣媒體曾分析,鴻海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PCEBG總經理簡宜彬,就是唯一符合三個條件的出線人選。淡江大學國貿係畢業、30歲就進入鴻海,簡宜彬還曾在美國為鴻海打天下,並取得大客戶HP的深深信賴,這位“搶單小天王”,確實是鴻海接班梯隊年輕化的關鍵指標。

但如果簡宜彬出線了,問題可能會更大。

以通用電氣(GE)來說,一個接班人確立之後,很多人都走了。通用電氣是世界一流的企業,都處理不好,郭台銘這位世界一流的企業領導人,今後會怎麼想、怎麼做,確實仍是大問題。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是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領導人。他分析說,接班最關鍵的是,一旦人選確定後,其他曾經與其競爭的人選也要能繼續留在公司效力,因為他們都是公司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一流人才。

“企業找接班人,永遠是頭痛問題。”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是台灣有名的公司治理專家,他強調:“管理大師說的理論很多,但這問題從來不能容易處理。”

以鴻海現行的組織來說,郭台銘是一人身兼董事長與首席執行官雙重角色。因為他連“首席執行官”這個名分,都沒辦法給底下任何一人。

在過去,有不少媒體討論鴻海首席執行官,有誰能夠出任。曾有不少人臆測為前德州儀器亞洲區總裁、現任鴻海執行副總裁程天縱。

因為一直以來,鴻海的人治色彩太濃,郭台銘個人就是鴻海代名詞,為了讓企業可長可久,以程天縱為首的一票外商經理人,就要為鴻海借鑒國際大公司的永續經營製度。

不過,鴻海13位事業群總經理,個個頭角崢嶸,每一位都是手握三五千億新台幣營業收入的一流戰將。從他們中選出一人,即使隻是個過渡時期的“虛位”首席執行官,負責居間歸納彙整營運信息給郭董,但仍難服眾,郭台銘很難給任何一人這個名分。

鴻海不少高管因此就說,縱使與郭台銘同輩的程天縱,也不太可能出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席執行官大位。

“自古以來,接班人如果太早曝光,一定會見光死。”郭台銘如此說。

既然一人很難登天,如果真的進入“後郭台銘時代”,鴻海必然走向集體領導!

郭台銘可能采取類似台塑的模式,選出一個最高決策小組。這也是他多次推崇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地方。

相較於台塑的七人小組,鴻海的決策人數可能會更精簡,高階主管流傳的說法,以三人最為可行,但也有四人的說法。

郭台銘也曾經要求所屬幕僚群,一一提出可行的交班規劃報告,但仍舊沒有找到最佳的答案。

一位鴻海高層認為,接班機製一定要一次做好、一次到位,因此過程不得不拉長、緩慢起來。隻要郭台銘健康無虞,或許這個過程拉長為10年,也是可行的。

事實上,領導的傳承,是一門很大的管理學問,卻也是每一個想要交棒的CEO退休前的必修學分。如何讓下一代經理人和我作相同價值觀的判斷?如何讓我的英明也變成下一代經理人的英明?因為後進的經理人如果沒有增長,公司就不能增長,企業不太可能單靠CEO,自己一個人一直幹下去。

的確,郭台銘不是神,不可能事事兼顧。

舉例來說,郭台銘很早就注意到山寨機的龐大商機。鴻海內一位助理主管透露,郭台銘很早就指示手機部門主管,為了避免大品牌客戶抗議,所以鴻海在深圳龍華廠區外成立一家新公司,專門接山寨機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