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台灣高科技圈的防“鴻”陣線(1 / 3)

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誰是防“鴻”總司令

台灣高科技圈的防“鴻”陣線

莎士比亞說:“別和意誌堅定的人爭辯,因為他們可以改變事實。”

甲骨文(Oracle)總裁暨首席執行官艾利森(Larry Elision)則說得直白:“我今天就要打倒你,我不睡覺也要打倒你,這是甲骨文的文化!”

鴻海顯然也是這樣的競爭態度。

一位代工同業說到鴻海的殺價策略,氣憤填膺地說:“鴻海殺得別人完全不能招架,就像打殲滅戰。”他憤憤地表達出大家的心聲。

因為鴻海產品線極廣,以台式電腦來說,鴻海產品橫跨連接器、機箱、線纜、光驅等十來種產品,郭台銘非常擅長用“搭配銷售”(bundle)的方式,來讓客戶“一次購足”(one stop shopping)。

舉例來說,在某些產品上,鴻海賺取超高利潤,但其他產品則不惜以低於成本價的方式,流血賣給客戶。“等於是買蘿卜送蔥。”一位同業形容。

郭台銘的想法很簡單,任何電子產品,組裝及研發都可以免費幫客戶做,錢再從零部件賺回來就好。

對客戶來說,省掉了處處比價的麻煩,加上鴻海極有效率,準時交貨,可以提供的量又大,因此都把訂單往鴻海集中了。蘋果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為代工講究的是規模經濟,是典型的西瓜效應,訂單多的時候,就可以拿到更多的訂單;訂單少的時候,不管怎麼求人,也未必拿得到。

這造成產品單純的小廠,被鴻海殺得節節敗退,否則就得成為鴻海的協力廠,提供鴻海零件。

這些年來,鴻海就像一支龐大的鐵騎,所到之處,沒有哪一項產品不被征服:桌麵電腦、遊戲機、電腦顯示器、網通設備、iPhone等智能型手機。

鴻海還有一個利基,就是和所有人都有生意往來。放眼望去,全球最大的消費性電子品牌,幾乎全都是鴻海客戶,長期累積下來的互信關係,對鴻海未來不論要搶什麼訂單都很有幫助。

也因為郭台銘跨足的領域越來越廣,使得他每一次要進軍新領域時,大家都會議論紛紛,商討要如何防止鴻海坐大。

的確,鴻海的創新營運模式是,跳脫一般垂直整合思維,從關鍵零部件,做到係統組裝,再從係統組裝,回過頭做更多關鍵零部件。好比龍卷風一樣,鴻海能夠重組一個個產業鏈。

一道道防“鴻”陣線,從此不斷出現。

一是技嘉分割主板事業,並與華碩合資設立公司,為的是圍堵鴻海的主板事業。

二是冠捷投資上遊液晶麵板廠京東方,並與飛利浦組成聯合陣線,主要是因應新奇美以麵板與係統製造的垂直整合方式,大軍切入監視器與電視市場。

三是仁寶集團旗下的華寶,也積極鞏固上下遊整合關係,尤其要強化製造能力,以因應富士康加上奇美通訊陣營的挑戰。

至於現在最火熱的筆記本電腦代工領域,包括CPU插槽、連接器、機箱、準係統、主板等,很多都是由鴻海供應。今天鴻海自己跳下來做整機組裝,由上而下地整合,使代工價格可以殺得更低。

因為對筆記本電腦品牌客戶來說,價格越便宜,消費者接受度自然就越高,因此他們的玩法是:找三個以上的代工廠商,讓他們彼此殺價,最後再給最便宜的做,完全是“零和遊戲”。

另外,隻要代工廠獲利拉高,在財務報表上一呈現出來,品牌客戶就會去抱怨:“你們賺這麼多,顯見還有降價空間。”這早已是業界常態。不斷壓縮生產成本,給客戶報上最好的價格,這是代工企業的宿命。

“鴻海是很可敬的對手,不管在任何產業企圖心都很旺盛,大家都知道,隻要給鴻海一絲絲(進軍筆電代工)的機會,以後就會很麻煩。”一位機箱廠業者,說出了廣達等筆電代工廠的疑慮。

在全球筆記本電腦代工之王、仁寶董事長許勝雄眼中,郭台銘雖然是極具威脅的新對手,但他語氣平淡地說:“大家良性競爭,整個餅才會越做越大。”

“不要怕誰會來競爭,就算沒有台灣人做,也會有韓國人來打。”許勝雄強調,不論是自己人還是外國人,競爭是永遠不會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