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段行建夠資深 (2)(1 / 2)

“郭董就是一板一眼。”一位鴻海高管對記者說,比亞迪明顯有錯,郭台銘怎麼可能輕易放手。

“如果我輸了,我就從這裏跳下去。”郭台銘有一次在接受台灣地區媒體專訪時,指著辦公室後麵的落地窗如此說。

郭台銘曾經下過一道嚴令:禁止任何比亞迪的汽車開進富士康廠區。這顯示出雙方水火不容的情況。

郭台銘:我隻是不想買媒體而已

全世界最差的企業媒體關係

在台灣地區,馬英九可能還不是最受媒體青睞的人物,因為有郭台銘在。

隻要是他出席的公開場合,總是擠滿了記者,把他團團圍住,總是讓路人側目。2010年5月26日開放龍華廠這一天,更擁來了300多位記者,這麼盛大的場麵,可能連每年的“兩會”記者會,都要瞠乎其後。

但媒體關係,永遠是郭台銘的短板。郭台銘常說,鴻海的生意不需要媒體,“隻是地瓜大了,大家就要來看”。

尤其他在兩岸曾經告過三家媒體或記者,也是全球企業公關史上的一個紀錄。

這十幾年來,郭台銘正進行著一場“不見血的壟斷”,仗著他累積的財富,以及恐怖的假扣押、求償天價的惡劣法律手段,威嚇利誘媒體,為他和鴻海集團化上一層又一層的濃妝。《壹周刊》前記者臧家宜,在她所撰寫的《新商場厚黑學——首富致富手法揭密》一書中,如此描述郭台銘如何處理媒體關係。

台灣《工商時報》記者曠文琪,是他第一個提起假扣押訴訟的對象。

曠文琪曾在一篇報道中,提及鴻海連接器報價達7美元,並暗指其產品價高質量有問題,也損害該公司營銷策略,使其競爭對手得以借機發動言論打擊,讓鴻海損失商業利益達3000萬新台幣。

郭台銘對外質疑說:“記者是大鯨魚還是小蝦米?在台灣一則經濟新聞如果未經證實就報道,對企業的傷害很大,記者不等於小蝦米,大家自由心證,如果有一支筆,是不是勝過千支槍杆,小蝦米勝過幾百頭鯨魚呢!”

他進一步強調說,這是一則未經查證的報道,“這對一家公司傷害有多大?很多客戶因而延遲下單。我們思考的是公司利益,如果經營者不提出任何辯解,那就等於默認”。

郭台銘因此向“台北地方法院”提供1000萬新台幣的擔保金,訴請假扣押曠文琪的財產3000萬新台幣獲準。2004年6月起,曠文琪每月薪水被扣三分之一,名下財產亦無法處分,個人財務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2004年10月,曠文琪申請留職停薪三個月赴美,整起事件開始得到台灣地區媒體關注,在互聯網上,也有許多媒體記者串聯支持她。

2004年11月30日,“台灣記者協會”要求鴻海於12月15日前撤回“假扣押”申請,否則,不排除尋求國際記者協會協助,且不排除集結全球新聞同業,對鴻海公司海內外據點進行一連串的示威抗議活動。

2004年12月18日,郭台銘親自拜會《工商時報》,經過詳談溝通之後,決定收回“假扣押”的決定。12月20日,鴻海與《工商時報》發表共同聲明:鴻海與《工商時報》為減輕假扣押事件對社會造成的紛擾,願意以最大的誠意,讓本事件及早落幕。

基本上,郭台銘對媒體是不信任的,對記者的感覺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鴻海不但沒有像台積電等大型上市公司一樣,每一季定期舉行法人說明會,讓外界了解鴻海經營現況,公開營運信息,尤其在公關運作上,也根本毫無策略可言。

跳樓事件就是最好的案例。極其嚴重的危機處理,在事件早期卻無人能公開說明,造成兩岸媒體皆以窺視,甚至是狗仔隊的采訪方式,負麵報道跳樓新聞。

就像是擠牙膏一樣,跳樓事件每天都有不同媒體的臆測與傳言,鴻海官方卻毫不出麵講清楚、說明白。在兩岸乃至全球都關心這起事件進展的前提下,媒體報道方向自然理不清,人心越來越亂。

郭台銘公開對媒體三鞠躬,希望不要再製造“維特效應”,但是他可能從來沒有想到過,如果不是鴻海從來皆以防衛心態麵對記者,造成媒體記者習慣“挖掘”鴻海新聞,恐怕不會犧牲更多的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