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段行建夠資深 (1)(2 / 2)

巴菲特毫不在意這三大問題,反而公開說: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才是真正的明星,同時比亞迪一定會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公司。

伯克希爾·哈撒韋第二號人物孟格(Munger)接受美國《財富》雜誌訪問時,也盛讚王傳福是“愛迪生(發明大王)與傑克·韋爾奇(美國通用電氣前總裁)的綜合體”。

“成功有三部曲,第一是有好的策略,第二是一定要有決心,第三是方法可以改變。”這是郭台銘勉勵下屬的一句話,他總愛強調:“愛迪生發明電燈,試了一千多個方法才成功,要去想用什麼方法可以成功。”

鴻海的主管或許不是每個都聽進去了,但如果用這標準來看王傳福,他確實有愛迪生的絕頂聰明與成功拚勁。

的確,王傳福從事的汽車、新能源與電子產業,都是中央重點鼓勵的項目,又紅又專的身份,讓其確實成為近年最牛的樣板民營企業家。

從核心“電池”本業擴張,王傳福在“電動車”的布局,更已然躍上世界舞台。

比亞迪創立於1995年,不到10年就躋身國際級規模,員工總數超過13萬人。2003年,比亞迪即成為全球第二大電池製造商,目前在鎳電池、手機鋰電池領域均為世界第一大;同樣在2003年,王傳福覺得“電池行業規模太小,已經做到了頭”,於是收購秦川汽車77%股權轉型做汽車,當時比亞迪股價連跌三天,還被香港的基金經理人威脅:“比亞迪要做車,我就拋光你的股票!”

《商業周刊》評論,比亞迪已是世界上最頂尖的電池製造商,比亞迪下一個增長關鍵,就是讓純電動車,盡快在美國上路。

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經立下願景:到了2012年,美國路上要有100萬輛電動汽車!他這個積極目標,將創造40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電池產值。

巴菲特在2008年9月,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中美能源,斥資2.3億美元,拿下比亞迪一成股權,則被全世界解讀為他對比亞迪發展電動車強而有力的背書。

“我不認為我有競爭對手!”郭台銘曾說有些公司以並購增加營業額,但是鴻海的並購是以技術互補為主,不是為了營業額,“他們(指對手)隻是代工組裝,沒有垂直整合的能力,但我們有全球的供應鏈”。

一開始,比亞迪確實不算鴻海的競爭對手,但隨著事情的發展,這場大戲卻越演越火。

郭台銘特別愛告人

郭台銘曾經回憶說,比亞迪原本做電池,王傳福來找他,希望鴻海幫他做電池殼,“我還帶他參觀工廠,結果他看到鴻海賺錢,就挖走我們的人,我們總共被挖走400多個主管,被偷走上萬份文件”。

郭台銘從來不放過人,特別愛告人。雖然身旁總有人勸他不要這麼做,但他從來不聽。

狀告台灣地區媒體記者時,甚至連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都出麵幫記者說情。麵對比亞迪時,深圳地方官員的話,他也聽不進去。

事實上,當時的比亞迪與富士康,好比是小蝦米對大鯨魚。比亞迪的營業額,隻有富士康這家萬億企業的零頭。

的確,這是一場上駟對下駟的戰爭。但比亞迪這匹下駟,卻有天時地利人和,讓郭台銘吃了很多悶虧。

2006年6月,富士康旗下的兩家子公司以盜取商業秘密為由,將比亞迪訴至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向比亞迪索賠500萬人民幣。2007年10月,富士康在香港高等法院提出訴訟,以相同的指控向比亞迪索賠650.7萬元人民幣。“比富大戰”從此在法院中全麵展開,兩家公司間近年來不斷興訟控告對方,至今尚未止息。

富士康前任員工柳相軍、司少青,被指控泄露機密給比亞迪,最後兩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比亞迪的創辦人之一,也是比亞迪二把手的夏佐全,也因此曾遭到刑事拘留。

當時,有關部門希望富士康與比亞迪私了,但個性強硬的郭台銘不肯,因此展開了一段訴訟戰、口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