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安全工作事關師生生命財產安全。預警工作機製在處置突發事件時具有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學校安全工作僅僅依靠學校預警機製來防微杜浙,顯然是不夠的,更何況當前學校預警工作機製還須不斷完善。
學校校園文化的功能與創建慈溪市掌起初級中學虞國新校長、製度與文化是學校發展的三個關鍵性因素。在學校發展的第一階段,學校管理主要依靠校長的理念、人格與能力,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在學校發展的第二階段,學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種完善的管理製度和機製;在學校發展的第三階段,學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園文化與校園精神。
一、學校校園文化的功能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每堵牆壁都能說話”,其寓意就是強調要重視學校校園文化的打造。無論是教育家,還是處在教育管理第一線的校長們都十分看重校園文化建設,其原因就在於看重校園文化具有的多重意義。
1.群體凝聚。校園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樹立一種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從而對青年學生形成一種無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學生的行為係於一個共同的文化精神上。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不僅表現在師生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榮譽感,也表現為收到社會的矚目和認可。
2.陶冶情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優美、有序、文化氣氛濃鬱的校園環境能夠給學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學校、奮發進取、關注環保、崇尚健康高雅的情懷。
3.規範言行。校園文化建設是做人的“內心世界”文章,是通過觸動心靈、蕩滌思想來約束言行的工作,無形、無聲,但又是無處不在的道德準繩。當這種文化滲透到校園的各個角落時,社會上各種不文明的現象就會自然而然成眾矢之的;當學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製度規範、集體輿論的要求時,文化氛圍就會迫使他自我調節矯正。
4.培養個性,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多彩的校園文化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使學生在適合自己的文化氛圍和活動中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避免人格塑造的單一化,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5.培養集體意識。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校集體為單位,強調集體利益和團隊協作,要求學生處理好個人與他人、集體之間的關係,必要時為了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否則就會受到來自集體的人際壓力。另一方麵,一個好的集體會使學生親身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偉大,從而自覺維護集體利益。這種來自外在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6.增強合作與競爭意識。校園文化應是倡導一種積極進取、矢誌求真、崇尚卓越的文化,能使學生在競爭活動中受到鍛煉,增強競爭意識,提高競爭能力;
7.有利於教育事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極大地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上台階、上檔次,而且有助於提升學校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從而促進學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學校校園文化的創建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文化建設,也是一種思想的建設,必須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齊抓共管,才能更好地搞好校園文化建設。
1.挖掘學校文化底蘊,重視學校精神塑造。學校文化建設不能一味地照搬其他學校,而是要挖掘學校自身或者學校所在地的文化底蘊,從而塑造學校精神,這樣創設的校園文化和塑造的學校精神不僅富有地方特色,而且也易被師生乃至社會所接受與認可。
2.從校園物質環境改造上下功夫。校園物質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硬件”,沒有完備的“硬件”係統,校園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發展。因此,學校可著重在校園布局、建築物的裝飾、校園綠化等文化景觀的建設上下功夫,通過花草樹木、名人塑像、櫥窗、宣傳欄等傳達學校文化符號。
3.舉行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活動寓教於樂,是傳播校園文化極其有效的載體。如開展體育運動會、藝術節、舉辦書畫攝影作品比賽等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為主線,將各種校園文化要素貫穿起來,構成某種素質的教育麵,再由各種素質教育麵組合成為素質教育體,從而使整個校園文化成為一個有機的素質教育平台。
4.把握正確的校園輿論導向,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新載體。學生處在思想成長的關鍵期,極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健康的思想不去占領,有害的思想就會去侵蝕。學校要積極利用網絡、校園廣播電視等宣傳教育平台,向學生灌輸積極健康的思想。
5.注重在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主業,學校文化建設不能幹擾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而是要滲透其中。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思想上的引領,積極開辟德育第二課堂,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和讀好書活動等。
6.建立一支有各類專長的教師隊伍。許多特色項目的設置和學生興趣、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教師的教育。要對有專長的教師在從事日常教學工作以外的輔導給予補助;要積極引進有學校特色項目建設專長的人才,並給予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
7.重視校外延伸。一方麵要積極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門對學校周邊的文化、娛樂、商業經營活動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強化校園內外安全管理,努力營造安全、文明的環境,構建和諧校園;一方麵要組織各類公益活動,既培養學生互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又能加強對外宣傳,提高學校知名度。
文化造就,千秋功業。學校校園文化的創建必將極大推進學校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為學校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持。
孔雀紛紛東南飛,去意天涯何時休?——農村偏遠學校如何留住優秀教師初探鄞州鹹祥鎮中學朱英表農村偏遠學校優秀教師外流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問題。優秀教師是教育的造血之源,他們的流失,對原來基礎就薄弱的農村教育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孔雀東南飛”,教師頻外流,這是每一所農村偏遠學校的校長都感到極為頭疼而又必須正視的大問題。
一、農村偏遠學校優秀教師外流原因分析
“農村流向城鎮,中小城市流向城市,市縣城市流向省會城市,邊遠落後地區流向經濟文化發達地區”,是當前教師流動的主要趨向。從這一趨勢,我們可以推斷教師外流其根源主要在於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偏遠學校優秀教師頻頻外流的根源就在於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
分析其中的具體原因,筆者從與已經調離的教師溝通交流中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雖然近年來農村教師的待遇有所提高,但與中心城區學校教師相比,待遇仍然偏低。
2.因當地許多尖子生擇校外流,導致農村學校生源較差,以致於教師的辛勤耕耘與學生學業成績往往難成正比,教師缺乏成就感,許多教師產生“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歎。
3.對上進心強的青年教師來說,偏遠農村學校教書育人的氛圍不濃,在教學上缺少名師指點與引領,外出培訓鍛煉的機會又少。因此,農村偏遠學校青年教師要在教育崗位上嶄露頭角,獲取各級各類榮譽也就相當不易。對個人發展前途的追求致使部分優秀青年教師紛紛“逃離”。
4.優秀教師做出的突出貢獻在學校獎勵製度上未充分體現出來。如輔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獎後,與其他城區學校相比,獎額偏低,獎金偏少,導致教師心裏失衡。
5.當前人們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已成為家長的普遍意願。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更是如此。而城區學校教育設施和師資相對較好,為了讓子女能到城區學校讀書,調到城區學校教書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6.婚姻問題困擾。當前農村學校青年教師隊伍中,女性比例不斷上升。女大當嫁,找個門當戶對的對象是無可厚非的事。但在農村偏遠地區,與教師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相當或略高的男青年供不應求。這也是導致部分優秀青年教師外流的原因之一。
二、農村偏遠學校留住優秀教師對策初探
在目前市場經濟體製和現有的教師聘用製度下,教師的合理流動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運用行政手段或強製辦法留人,是對教師的不尊重和傷害;即便勉強留了下來,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但如果任由他們調離,對農村教育勢必造成巨大損失。
難道農村偏遠學校在留住優秀教師問題上就束手無策了?筆者認為,對於那些去意堅決且有條件外調的教師,短期內確實很難留住;但對於那些去意不堅決、暫時不符合調動條件的教師,以及原本不想調動而今卻也產生去意的教師,通過以下幾個方麵的努力是可以留住的。
1.環境留人。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所謂硬環境主要是指學校的硬件設施,軟環境主要是指學校的工作氛圍。先進的硬件設施和和諧有序的工作氛圍,能使教師們感受到學校的蓬勃生機,給人以愉悅的工作心境。因此,學校不僅要爭取資金和上級支持以改善辦學條件,而且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積極構建和諧校園,使教師安下心來,以校為家。
2.實利留人。要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留住農村的優秀教師,最根本的舉措就是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隻有大幅度提高教師特別是偏遠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重獎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完善校級獎勵製度,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質多得、品牌教師多得,才有可能留住優秀教師。
3.情感留人。金錢自然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對那些以事業為重、注重自身發展的教師更是如此。“士為知己者死”,“人為知己者用”。學校應重視幹部隊伍建設,發揮行政領導的人格魅力,打造一支務實、高效、勤政、廉潔的領導集體,善待每一位教師,與教師建立深厚的感情,讓教師感到集體的溫情,從而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4.事業留人。“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積極要求上進,努力拓展個人發展空間。因此,要想留住優秀教師,就要讓他們看到前途。要肯定和重用那些在教學崗位上比較出色的教師,讓他們的才能能得到進一步發揮,個人價值得以充分展現。
5.政策支持。農村學校要辦好,城鄉教育要均衡發展,光有自下而上的努力是不行的,更須自上而下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因為農村教育的“缺氧”,從根本上說就是傾斜的天平造成的。解決農村教師外流,也隻能從這個根子上入手,特別是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政府更是責無旁貸,必須成為主導力量。如果義務段學校的教育經費能統籌安排,就能避免因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而造成的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縮小城鄉差距,真正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為此,建議有關部門對農村義務段中學教師出台一些傾斜的政策,例如:
第一,在晉升職稱特別是高級職稱方麵多增加一些名額,多放寬一些條件,使所有合乎晉升職稱條件的農村教師都能順利晉升,讓廣大農村教師感到有一定的安慰和盼頭。
第二,鼓勵更多的老師、好老師到農村去,使農村從教經曆成為教師升職、入行的“硬杠杠”。同時為了不使“支教農村”成為形式主義,對那些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長期紮根在偏遠農村的教師應予一定的褒嘉和實惠,進一步擴大和完善鄉村教師津貼製,隻有工資待遇有了吸引力,才能真正解除鄉村教師的後顧之憂,不僅能留住他們的人、而且能留住他們的心。
第三,啟動農村教師“安居工程”,將農村教師住房納入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計劃管理,其建設用地實行行政劃撥,並享受行政事業性收費全免,水電、廣播電視、電信等部門在公共性服務收費上實行減半收取等優惠政策。
孔雀紛紛東南飛,去意天涯何時休?農村偏遠學校優秀教師外流原因的複雜性,決定了要解決這個問題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倘若全社會都能對農村教師、農村教育以更多的關注和關懷,農村薄弱學校自身又能積極謀求發展,相信“孔雀東南飛”的現象必定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探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校本教研之路北侖蘆江書院周烈新課程理念已經得到大力推廣,但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固有的教學模式仍沒有太大的改變。這顯然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初衷。因此,如何引領教師走出固有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成長為一名學習型、研究型和專家型教師,以適應新課程改革帶來的一係列變革,就成了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課題。
而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解決發生在學校現場的教學問題為主的校本教研,其主旨就在於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探尋一條與之相適應的校本教研之路就尤為必要。
結合筆者所在學校的實際,現就如何建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談以下四點。
一、提高認識,營造校本教研主題氛圍
1.通過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製度,促使學校建立新秩序,使學校創造一種有利於每個教師發展的氛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討、共享經驗和共同發展的有效機製,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保障。
2.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地要求,教師要適應新課程,必須要在參與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地去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不斷地變革教學方式,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實現專業水平的提高,在教學改革實驗中實現真正的成長。而紮實有效的校本教研順應了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滿足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已成為教師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階梯。
二、加強管理,營造研訓一體化氛圍
1.建立理論學習製度,盡快轉變教學觀念。
課改成敗,係於教師。此次新課程實驗,不僅僅是驗證課程標準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一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師隊伍。因此,整個實驗過程不是教師按照專家設計的圖紙進行施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探索過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到底怎麼改,沒有現成的答案,要靠廣大教師在實踐中摸索解決。
因此,要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學習培訓、外出考察;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指導;組織開展校內一月一次新課程教育理論研討,同時學校領導經常召開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會議,學習、討論課改精神;組織實驗教師學習、研究新課程標準,並針對所用的新教材,仔細研究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建立教研組、備課組學習、討論製度,責任到人。通過學習,從而使每一教師都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盡可能地讓教師們接受到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
2.健全集體研討製度,提高活動的實效性。
校本教研活動的實質是研究學校的教育教學問題,而此類的問題是要從學校教學實踐中歸納和彙集,而不是預設和推演的。因此,通過建立一個全員參與的教學研究集體——以教研組、年級組、備課組為基本研究單位,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視教務主任、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為骨幹力量,變教室為研究室、變教師為研究者,開展集體研討,發揮集體智慧,促進每位教師自我反思創新,將學校建成具有濃鬱研究氛圍的學習型集體。
第一,廣泛開展教師之間聽課、評課活動。規定相同科目教師之間互相聽課,鼓勵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聽課之後,還要根據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評議表進行評課,並進行集體“會診”。為探討新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可建立以備課組為單位,采用各人構思→集中交流→每人寫出個案→交流討論→達成共識的備課方式,然後由一人主教,備課組集體聽課,聽完課之後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再次修改,反複磨合,直至滿意為止。
第二,撰寫教後記,強調自我反思。教學水平的提高必須要有對教學的反思,而且反思應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就課堂教學而言,既有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行動中反思”,還要有教學後的“行動後反思”。而撰寫教後記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簡便的反思形式。在教後記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反思進行總結提煉,寫出教研文章。
第三,建立月研討製度和教師教學論壇製度。每月一次的課改研討會議中,各學科備課組長要彙報一個月來的備課組活動的情況,並把小組內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交大會討論,然後有重點地讓部分教師講講各自的教育教學故事,要有成功的經驗,亦要有失敗的教訓。同時建立教師教學論壇製度,通過專題論壇、個性論壇、校長論壇等形式使教師能夠有自由地進行交流、發表見解的平台。
三、健全製度,營造和諧競爭氛圍
1.建設學校的教師自培機製。對三年內新教師進行“一對一”的傳、幫、帶,通過基本功比武、新教師考核促進他們的教學水平,以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對中青年教師要求能結合教育實踐不斷地進行教育科研,爭取三年後區骨幹教師、高級教師的比例有所增加;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要求能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承擔起帶教青年教師的任務,能主持課題研究。
2.出台學校骨幹教師管理辦法。為充分發揮骨幹教師人才資源的整體優勢和在教書育人、教育科研、學科帶頭等方麵的重要作用,出台骨幹教師管理辦法。
3.培養青年教師,增強學校持續發展的後勁。努力為青年教師提供學習培訓和競賽評比的機會,為他們搭建專業發展的平台。根據每個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點和發展基礎,有針對性地予以培養,為他們自主發展創設必要條件。
4.采用新的月考核製度。從師生常規工作入手,邁小步,講實效,實行新的月考製度。考核工作突出“實”字,從細、從嚴、從實,用細小工作累積,講究考核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關注學校管理工作的角角落落。學校的每一個師生員工,既是考核的主體,又是考核的客體,建立互相監督、共同提高的工作機製,構建考核組、年級組、學生三維立體的互動的考核機製,從而達到考核是為了發展提高的目的。
四、創設平台,營造科研促教氛圍
教育研究始於課堂,解決於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則是促進教師成長的切入點。為此學校要積極創設教育科研平台,將課題研究作為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努力做到“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提倡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與課程改革相結合,與學生實際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