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誠信措:誠貴坦白,信貴不疑(2)(2 / 3)

通過對公司員工的培訓,不僅訓練出具有高度生產能力的工人,而且培育出一批具有豐富的生產和銷售經驗的人才,這些人才成為企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在公司正常發展時如此,就是在公司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營受挫時,鬆下公司也十分注意對職工的培訓。如鬆下集團在新加坡開設的分公司銷售額曾一度下降,生產量壓縮,但他們並未裁減工人,而是用約30萬日元資金對1300多名員工進行綜合教育與業務培訓。

這不僅提高了工人的生產技術水平,而且使廣大員工感到公司在困難之時能與工人同舟共濟,密切了員工與公司的關係。

人才是企業中第一寶貴的因素。鈔票沒有了可以賺回來,機器壞了可以換回來,一旦失去了職工的向心力,隻怕千金也買不回來。隻有贏得了人心,才能最終贏得企業的成功。

162.直接承認自己的錯誤

作為領導,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犯了錯誤之後,如果誠懇地認錯,依然能夠給下屬留下好印象。如果說這一點小錯是你的“醜”的話,那麼你積極認錯的態度則顯示了作為領導的風範,也能夠提高你自身的威信,令下屬們信服。

領導也是人,肯定也會犯錯的,而且有時是明顯的、公開的,絕沒有再掩蓋起來的可能。一般來說,錯誤無論發生在誰身上,都是一件尷尬的事情。可是如果你想充耳不聞或垂頭喪氣,肯定會欲蓋彌彰,影響到你的威信和你的形象。請不要灰心,勇敢地把錯誤承認下來,或者公開道個歉。

在很多時候,勇於認錯,似乎會讓更多的人知道你的過失,但這並不是在把你的汙點擴大,降低你的威信,相反,適當地認錯,恰恰可以把汙點變成亮點,提高你的威信。所謂“小錯不掩大德”就是這個道理。

163.以誠待下,源清流潔

領導者對待下屬要用誠心,而不能搞欺騙、偽詐,這樣才能孚眾望,得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對眾大臣說過:“國家的滅亡,多數是由於奸佞之人一手造成的。”

於是就有人上書,請求鏟除那些奸佞之人。

唐太宗問裴矩說:“誰是奸臣?”

裴矩答道:“等陛下與眾位大臣議事的時候,您可以假裝發怒,試探一下。據理力爭、毫不屈從的便是剛直的人,那些懼怕陛下的威嚴而曲意順從的就是奸臣。”

李世民說:“不要這樣做。按理說,君為水的源頭,而臣是水的支流。如果弄髒了水的源頭,卻想求得清潔的水流,世上哪裏會有這種事情呢?如果君主他自己就是個奸詐的人,怎麼能去指責臣子不正直呢?我如今要以至誠來對待天下的人。”

在這個故事裏,李世民恥於做那些通過耍弄權術來欺騙下屬的事情,而是要求自己竭誠對待下屬。因此,李世民深為眾大臣、眾百姓信服,使他們對唐朝死心塌地。

164.持之以誠換真心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如果你的社會地位、權力實力、經濟能力尚未強大到一定程度,或者你麵對的對象非心地厚道、性格善良之輩,你不必看這一節。否則,你照法行事,會被人認為愚昧、軟弱、好欺負,屢遭傷害與侵犯。一個強者對弱者說“我將原諒你”,那是寬容;而如果一個弱者對強者說“我將原諒你”,則顯得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