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誠信措:誠貴坦白,信貴不疑(1)(2 / 2)

157.鏟除進讒言者,增強信任度

人員過百,形形色色,或身份特殊,或地位微妙,或人事關係複雜,大概總能在每個人身上找出一些可疑之處來。這是領導不能信任員工的原因,也是進讒言者誣陷他人的切入口。因此,古代很多正直的人常被奸詐小人陷害。但也有些賢明的領導不為讒言所惑,並對進讒言者給予嚴肅處理,以此安撫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率師親征遼東,以宰相房玄齡為留守坐鎮京師長安。他有權處理朝中的一切事務,不必向他稟奏。李世民出發後,有人到朝堂告狀,說有人有密謀。房玄齡問:“誰搞密謀?”告狀人說:“就是你。”

有人狀告自己,房玄齡可不好自作主張了。他連忙派人用驛車將告密者送往李世民所在的行宮。李世民一聽房玄齡送來了一個告密者,便明白是怎麼回事。他令禁衛手持長刀在身邊備用,然後召見告密人問:“你要告誰?”那人說:“房玄齡”。李世民說:“果然不出我所料。”他連問也不再問,便命禁衛立刻將告密者斬首。同時,他還給房玄齡寫了一封信,批評他不能自信,並指示:“如果以後再有這種事,你可以全權處理。”

李世民這樣做,一方麵是因為他對房玄齡的絕對信任;另一方麵,他也清楚地知道,如果對告密者稍有寬縱,必然會有更多無事生非之徒,想以此邀功請賞,京師就會混亂,房玄齡就會畏首畏尾,那後果可就嚴重了。

158.返送告密信,暗示兩無猜

一個人對他人的信任總是有限的,而一個有謀略的領導,常常能以巧妙的手段,顯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氣度,消除可能產生的離心力,使得疑人不自疑,更加忠心地為領導效力。

馮異是劉秀手下的一員戰將,他不隻英勇善戰,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劉秀轉戰河北時,屢遭困厄。一次他行軍在饒陽滹淪河一帶,彈盡糧絕,饑寒交迫,是馮異送上僅有的豆粥麥飯,才使劉秀擺脫困境;還是他首先建議劉秀稱帝的。他治軍有方,為人謙遜,每當諸位將領相聚、各自誇耀功勞時,他總是一人獨避大樹之下,因此,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

他長期轉戰於河北、關中,甚得民心,成為劉秀政權的西北屏障。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個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後四次上書,詆毀馮異,說他控製關中,擅殺官吏,威權至重,百姓歸心,都稱他為“鹹陽王”。

馮異對自己久握兵權,遠離朝廷,也不大自安,擔心被劉秀猜忌,於是一再上書,請求回到洛陽。劉秀對馮異的確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區卻又少不了馮異這樣一個人,為了解除馮異的疑慮,他便把宋嵩告發的密信送給馮異。這一招的確高明,既可解釋為對馮異的信任不疑,又暗示了朝廷已早有戒備。恩威並用,使馮異連忙上書自陳忠心。劉秀這才回書道:“將軍之於我,從公義講是君臣,從私恩上講如父子,我還會對你猜忌嗎?你又何必擔心呢!”

說是不疑,其實還是有疑的。有哪一個國君會對臣下真的信任不疑呢?尤其像馮異、潘睿這樣位高權重的大臣,更是國君懷疑的重點人物。他們對告密信的處理,隻是作出一種姿態,表示不疑罷了,而真正的目的,還是給大臣一個暗示:我已經注視著你了,你不要輕舉妄動。既是拉攏,又是震懾,一箭雙雕,手段可謂高明。

第2節真誠:會使下屬更加忠誠

真誠是做人處世的一條基本原則,更是領導管人的一把金鑰匙。

因此,人們常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真誠的魅力是偉大的。三國時期,高臥隆中的諸葛孔明本來是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由於“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茅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所以“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弛”。後來,雖幾經挫折,卻終不灰心,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見真誠感人之深。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條哲理,即:我們在想到真誠的同時,首先應學習奉獻自己一片真誠的心。正如哲人所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隻有付出真誠,才能取得別人的信賴和信任;隻有付出真誠,才能收獲意外的驚喜。隻有付出真誠的領導者,下屬才能對你更加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