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智愚方:麵上愚憨,心底洞明(1)(1 / 3)

孔子說:“惟上智與下愚不移。”這話是很有些道理的。應該說管人者大都是智者,雖不能說每一方麵都比下屬智高一等,起碼是在識人、用人和管人方麵具有高層建築的思想和視角。他們以自己的智慧贏得了下屬的擁戴和追隨。但同時他們也是老成持重、城府頗深的處世高手,知進知退,知隱知露,頗具韜光養晦、大智若愚的功夫。

而有些下屬,卻自作聰明地以為上司被自己蒙騙了,其實上司的心底洞明著呢。之所以裝出愚憨的麵孔,隻是對一些小事不去計較而已。

因此,高明的領導者常常扮得麵上愚憨,而心底卻洞幽燭微,一清若水。

142.欲擒故縱,其弊自暴

作為一名領導者,如果一開始就把自己打扮得非常聰明能幹,就會立刻引起下屬的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下屬的一些不法行為就很難發現。然而,如果把自己裝扮得呆傻一些,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宣德五年(1430年)秋,況鍾到蘇州府正式走馬上任。

他一來到蘇州府,就發現這裏的情況遠比預想的要糟。一群達官酷吏,把持訴訟,巧取豪奪,胡作非為,繁重的賦役都壓在了百姓的頭上,要想徹底治理好這個地方絕非一件易事!他尋思良久,決心拿這些橫行不軌的豪吏開刀,正本清源,為民除害。第一天坐堂,他並不急於過問公事,而是裝作一副木訥的樣子,隨意鬧扯。環立兩旁的大小官吏,剛開始還顯得畢恭畢敬,有問必答,後來看見況鍾懵懂可欺,似乎對官場上的事一竅不通,就放下心來。他們心中竊喜:一個書呆子,沒什麼了不起,最終還得受我們擺布!有的幹脆走到公案前,替他批閱公文,審理案子。況鍾佯做不知,還一個勁兒地點頭稱是。一位叫趙忱的通判,更是放肆無禮,公然拿況鍾插科打諢,況鍾也毫不介意,隻是傻笑兩聲而已。

這樣一連過了幾天,群吏們已經把這個新來的州官完全拋到了腦後,不僅不收斂自己的劣跡,反而變本加厲,愈加囂張。其實,況鍾心裏像有一麵明鏡似的,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裏。他想:如果我一上來就大動幹戈,勢必會讓這些家夥隱藏起本來麵目,不如讓他們盡情地表演,一旦等我掌握了確鑿證據,就有他們好瞧的了!

經過周密調查和暗中尋訪,況鍾已基本摸清了府裏的底細,他見時機成熟,便毫不猶豫地拿這些“毒瘤”開刀了。

一日,他忽然召集所有的屬吏前來議事,剛一落座,況鍾馬上擺出一副威嚴的麵孔,兩眼射出逼人的目光。那些平日裏從不把他當回事的官員,見狀不覺一驚,私下嘀咕道:“這況呆子今天怎麼了?”

就在這時,況鍾發話了:“我剛到蘇州府時,各位總指點我應該怎麼做。該行的,你們千方百計阻止我去做;不該行的,你們又想方設法慫恿我去做。今天,我要告訴諸位,究竟什麼該是我要做的。”

他稍微停頓了一下,見下麵的人在小聲嘀咕,便接著說:“諸位中的一些人,徇私舞弊,中飽私囊,置朝廷與百姓於不顧,罪當懲處。你們說,該判何罪?”屬吏們紛紛交頭接耳,都稱自己如何清白。況鍾厲聲喝道:“大膽妄為之徒,你們還敢抵賴!”說完拿出一張事先寫好的紙來,當眾一一宣布,在何時何地,有多少人分別收取了多少賄賂,明細如賬,不容抵賴,說得那些劣跡昭彰的官吏們,個個垂下頭,再不敢聲辯。

為了殺一儆百,況鍾當即處死六個罪大惡極的貪官汙吏,並在鬧市陳屍示眾,同時罷免了數個貪汙暴虐的官吏,清除了一批平庸懦弱之輩。大小官吏無不被深深鎮服,再也不敢貪贓枉法了。全蘇州的百姓更是歡呼雀躍,稱他們的況大人是“況青天”。從此,況鍾的名字,就在民間廣泛傳揚。

143.偽裝魯莽,讓對方放鬆警惕

品位和深度在虛榮的天平上與智力旗鼓相當,讓人感覺他比你有深度,就會使他卸下防衛的盔甲。

普魯士國會議員俾斯麥想要讓奧地利簽署一項條約,這項條約對普魯士有利,卻違反了奧地利的利益,俾斯麥想出了一個絕好的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