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馳馬軍中者,犯輕軍之罪,當斬首以示三軍!”
韓信說:“既然有王旨在身,故免本身之死,但要斬馬夫,以彰軍令!”
不一會兒,殷蓋和馬夫被處斬了。從此,各將士凜然不敢再犯軍令,死心塌地聽從韓信指揮,為劉邦打下了天下。
因此,在意見紛紜,工作受到許多阻撓的時候,為使步驟劃一,法令貫徹執行,必須以嚴厲手段來應對。
131.庸才流不出,人才進不來
企業留住人才是必要的,但留住表現不佳的員工的成本卻異常高昂。長期以來,“庸才流不出,人才進不來”的現象困擾著許多企業。不要認為解除這些員工會打擊他人士氣,相反,這些員工留在組織中就會腐蝕其他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組織的凝聚力,甚至會迫使高生產力的員工選擇辭職,因為管理者的無能會使之喪失發揮長處和獲得成就的機會。開放的市場中,一個缺少淘汰機製和手段的企業,最後留下來的隻會是劣等人才。
企業領導不但要知人善任,還要知人善免,在企業中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機製,這就要不可避免地將一些不勝任工作的人淘汰下來。隻有善任才能使企業人才隊伍充滿生機和活力。
但在實際工作中,淘汰員工卻不那麼容易,還有許多阻力和障礙需要加以克服。一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人認為,隻要不背離原則,不違法亂紀,即使有些人能力差,總還要給他一個職位。二是受個人感情的羈絆。有的管理者對一些資曆長、任職久、感情深的同學、老鄉,遷就照顧,寬容縱短,即使責任心退化、使命感弱化、奮鬥意識淡化,也不好免職。三是受習慣勢力的牽製。在人才使用上,仍有論資排輩的習慣勢力作怪。一些有膽識、有魄力、有作為的年輕人才,敢說敢幹,獨當一麵,能夠打開工作局麵,但由於有棱有角,於是被說成自高自大、盛氣淩人,不予使用;而那些能力平平,老實聽話,善於拉關係、做人情的卻受到重用。
管理者要在管理的過程中克服這些阻力和障礙,做到知人善任,優勝劣汰,而且作為管理者,萬萬不可心慈手軟,“炒魷魚”時手不要哆嗦,一定要堅決果斷。
132.懲罰不是目的,是手段
懲罰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下屬和調動其積極性,所以要以防為主,防懲結合,教懲結合。不能為懲處而懲處。要從教育人、挽救人、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的出發,把教育與懲處緊密結合起來。要堅持教育在先懲罰在後;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實施懲罰時,要“重重舉起,輕輕打下”,平時教育從嚴,處罰從寬,重教輕罰。領導者運用懲罰手段前,如果不預告警示,勢必會使部下產生無過受罰之感,弄得人心惶惶,進而離心離德,人心渙散。所以管理者要先教後罰,多教少罰,這樣不僅能夠使犯錯誤的人減少,而且還能使人們心服口服。
企業管理中,懲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懲罰時一定要正確處理罰與情的關係。
常言道:無情未必真豪傑。管理者對有過失的員工,也要尊重、理解、關心,要關心他們的實際生活,為其排憂解難,讓其充分感受到領導的關懷。不過這不能以喪失原則為代價,也就是說既要講人情味,又不能失去原則性。不然,對違法亂紀的人,不繩之以法,反而以感化為由為其掩蓋,照顧關係和麵子,該批評的不批評,應處分的不處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後不了了之。這樣不僅不能使員工吸取教訓,引以為戒,還會助長歪風邪氣,喪失製度、法令的嚴肅性和威懾力,也降低了自己的權威性和號召力。因此,切不可把人情味庸俗化。人情味要講,原則性更要講。講人情要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隻有堅持了原則,人情味才能更有效,更具有教育性和感召力。
總而言之,一味地過寬或過嚴,過輕或過重,都會削弱懲罰的效果。過寬,不足以製止不良行為;過嚴,會造成逆反心理。不僅起不到懲罰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管理者對人對事,都不能從自己的主觀好惡出發,更不能感情用事。“當賞者,雖仇怨必錄;當罰者,隨父子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