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獎懲道:獎勤罰懶,懲惡揚善(1)(2 / 3)

趙葵靈機一動,立刻接口說:“現在發的是朝廷的獎賞,製置使的賞賜正要另行頒發呢。難道不是將軍誤會了嗎?”

王恩忙問:“果真如此?”

趙葵說:“我親耳聽到父親這樣議論的。”

營內的氣氛立刻活躍起來。

趙葵回來後將這事告訴了父親,並且表示了自己的意見。趙方發現確是自己的失誤,十分焦急,但又想不出恰當的補救辦法。趙葵方才說:“孩子撒了個大謊,請求大人饒恕!”

他把“製置使另行賞賜”的話告訴父親之後,趙方十分驚喜,又派人進行調查,不讓一個該得獎的人遺漏,然後以製置使的名義補充獎賞,鼓舞了軍心。

趙方看到這麼小的孩子能用一句話就穩定了軍心,很讚賞他的機警。後來,趙葵和他的哥哥趙範,都成了父親的得力部將,南宋著名的抗敵將領。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在獎罰問題上,每個領導者確實不可粗心大意,草率行事。

125.獎罰不分等級

獎懲的關鍵是要公平公正。一方麵,要使人們在獎懲麵前享受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另一方麵,實施獎懲的領導和機關必須秉公心、去私慮,避免獎懲人為地發生傾斜。這是獎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充分發揮獎懲作用的重要保證。

為什麼古今優秀的領導者都主張激勵要公平、公正呢?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深知,這是人心得失的關鍵,是揚威立信的根本,是激誌勵氣的保證。

作為企業的領導,現代管理者也應該懂得,公平、公正的賞罰也是取得員工的心、爭取員工支持並為企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基礎和不竭源泉。

當員工為企業努力工作,業績突出時,不論他是企業的骨幹,還是一般的員工,也不論他以前曾有過什麼過錯,都應該公平地給予獎勵。

126.重賞之下有能人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正因為天下人熙熙攘攘,都是為了追逐“利”這一目標,因此,曆來的統治者都深諳“重賞之下有能人”的道理。

戰國時,燕國被齊國打得一敗塗地,燕昭王想要複國報仇,苦於國內沒有人才,便向燕國的賢士郭隗請教招致賢才的辦法,郭隗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古代有一個國君想以千金的高價求購千裏馬,三年也未能求到。

這時他的一個侍從對他說:“這事交給我去辦吧!”國君打發他去了,過了三個月,他回來了,隻帶回一具馬骨。他對國君說:“我見到千裏馬時,它已經死了,我花了五百金,將馬骨買了回來。”國君大怒,說:“我所尋求的是活的千裏馬,要這匹死馬有什麼用?而且還花費五百金!”那個侍從對他說:“死馬還肯花五百金的高價買下,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必定以為大王是真心要買好馬的人,千裏馬很快就會來到的!”果然,不到一年,先後有三匹千裏馬來到了這個國家。

講完了這個故事後,郭隗說:“大王若想招納賢士,請先從我開始。我這樣的人都被重用了,更何況那些賢於我的人呢!他們一定會不遠千裏而來!”

於是燕昭王便給郭隗建造了一所宏大華麗的住宅,對他表現出十分的尊敬,同時又在燕國的都城之外築起了一座高台,上麵放了千兩黃金,以招攬天下有才之人。

這一招果然很靈,很快,天下賢才紛紛從四麵八方來到燕國,燕昭王依靠他們,使燕國日益強大,最後打敗了齊國。

127.封賞對手

作為管理者,在運用賞罰這杆秤的時候,心中雖然也有親疏遠近的人情觀念,但其眼光的聚焦點卻是企業的目標、業績的提升,所以隻要是對企業管理者有利,即使是仇人也不吝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