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獎懲道:獎勤罰懶,懲惡揚善(1)(1 / 3)

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歌唱得好:“天地之間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管人的秤就是獎和懲。員工做了好事或作出了成績,領導要運用獎勵這杆秤,使眾人及本人得到平衡;員工做了錯事,或沒有完成工作任務,或使企業蒙受了損失,領導就用懲罰這杆秤,以此來達到平衡。

該獎則獎,該懲則懲,才能使好事得以發揚,壞事得以扼製,使企業健康發展。

第1節獎勤揚善

不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也不論是大組織還是小組織,其成員都有先進與落後之分,善良與邪惡之別。作為領導,對工作積極、成績顯著的下屬,道德品質良好、行為端正規範的員工,都應該給予及時、適宜的獎賞,從而進一步激發下屬的幹勁,不斷提升積極向上的風氣。

123.賞不擇恩仇

獎賞是管人的必要手段。有經驗的領導者,不論是對恩人還是仇人,都一視同仁,該獎則獎,該罰則罰。

據《三國誌·吳書·周瑜傳》記載:都鄉侯周胤是周瑜次子,他自恃是功臣子弟,“酗酒自恣”,橫行不法,孫權曾“前後告喻”,他卻毫不改悔。孫權不因周胤是功臣子弟而寬恕他,便將他徙廬陵郡。諸葛瑾與步騭因胤是功臣之子不忍他因罪見徙,便上疏為他求情,要求複他原職。

孫權不同意說:“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退,且欲苦之,使自知耳。”這就是說,周胤有罪,不能不處罰,要讓他吃點苦頭,使他能改過自新,才能挽救他。

由於孫權能賞功罰罪,故將士皆肯為之賣命。

124.獎罰問題不可大意

運用獎罰手段,是為了激勵下屬的工作熱情,但如果運用不好,不但不起好作用,還要出現壞影響,所以獎罰一定要慎重,不可大意。

南宋寧宗時期,有位少年將軍名叫趙葵。他在童年時代便一直跟隨父親趙方,在軍營中成長。

趙方是位名將,擔任京湖製置使,與入侵的金兵作戰,常年轉戰於淮西一帶。他作戰勇猛,屢戰屢勝,使金兵聞風喪膽。

趙葵十一二歲時就向將士們學習騎馬射箭,練出一手好箭法,他立誌要像父親那樣,殺敵立功,保衛國家。趙方因此很器重他。每次有戰鬥警報,趙葵都跟隨將士們一起上陣,與敵人進行死戰。將官們唯恐失去了製置使心愛的兒子,遇到危險時都拚死保護他。趙葵不僅在實戰中提高了自己的武藝,也與將士們結下了生死與共的親密友誼。

一次,一場激烈的大戰勝利結束後,趙方決定論功行賞,並慰勞參加戰鬥的官兵。趙葵得到消息非常高興,就到各個兵營去玩耍,與大家共享勝利的歡樂。

這場大戰趙葵也參加了,他親眼看到那位名叫王恩的軍官勇猛衝入敵陣,用手中的長矛橫掃金兵,將敵人殺得落花流水,他無疑會受到重賞的。

他一到軍營,意外的是竟看不到一點歡樂的影子。王恩鐵板著臉盯著趙葵一聲不吭,士兵們也是個個愁眉不展,真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不如意的事。

趙葵不解地問:“打了這麼大的勝仗,為何不歡慶一番呢?”

王恩冷冷地說:“我們打了敗仗,正在等待受罰呢!”

趙葵越加糊塗了,忙問:“我也參加作戰的,誰說吃了敗仗?”

王恩說:“既然作戰取勝,別部都有獎賞,我們為什麼沒有呢?”

如此賞罰不明,令人失望,大家都在收抬行裝,準備散夥了!

趙葵發現事態嚴重,忙勸解說:“將軍跟隨我父親多年,一同出生入死,怎能為了一點誤會就產生異心呢?”

王恩說:“明明不給獎賞,怎麼說是誤會?製置使不把我們放在眼裏,才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