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恩威錄:恩之以德,威之以法(1)(2 / 3)

漢文帝也覺得自己的兒子太莽撞,便厚殮了劉賢,派人護送靈樞回吳地歸葬。悲憤異常的劉濞拒絕接受靈樞,說道:“彼此同宗同姓,既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得了,幹什麼非要運回來!”

從此,劉濞對朝廷更加不敬。春秋兩季,他已無兒子可以替代,但他依然不肯入朝,隻是派了使臣敷衍一下。劉濞傲慢無禮,令漢文帝也十分惱火。他扣留了劉濞的使臣,並要治他一個大不敬之罪。有人勸解道:“怨仇宜解不宜結,陛下追治太急反而不好,還是捐棄前嫌,重新和好吧!”

漢文帝一想,本來自己這一方麵也有過錯,殺了誰的兒子誰不怒?他也覺得應以和解為是,可是怎麼和解才好呢?漢文帝決定免去劉濞的入京朝拜,同時,賜他以“幾杖”。

所謂“幾杖”,便是木幾和手杖,這是古代對老人的饋贈之物。

古人席地跪坐,無所依憑,年輕一些的,尚可堅持,年紀大了,便挺不住了,有了木幾,可依可靠;而手杖,自然是用來幫助老人行路的。古人以這種饋贈,作為敬老的一種表示。劉濞此時已是老年,漢文帝以此相贈,不隻表明不再追究他的不敬朝廷之罪,更顯示了一種關懷。

漢文帝這一招果然見效,不但緩解了與劉濞的矛盾衝突,抑製了他的反叛之心,而且也使劉濞獲得了心靈的寬慰,從而贏得了他對皇室的忠誠。

103.改變政策施恩

政策是為統治服務的。為了鞏固統治,利用政策施恩也是一種手段。

乾隆是清朝第四代皇帝,他的前任是他的父親雍正皇帝。

雍正治國,一向以政令繁苛、手段嚴酷而著名,對待政敵,他更是冷酷無情。據傳,他的父親康熙本來是要將帝位傳給第十四個兒子允的,雍正采用陰謀手段,篡改詔書,將“十”字改為“於”,變成了“傳位於四子”,而他正好排行第四,他就這樣取得了帝位。這招致了眾多的皇兄、皇弟的不滿和反抗,尤其以八弟允和十四弟允的反抗最為激烈。

雍正對他們嚴加懲處,削去他們的宗籍,即取消他們作為皇室成員的資格,甚至連他們的名字也被強行更改,並宣布允有四十款大罪,允有十四款大罪,將他們拘押在高牆之內,監禁終身。

雍正對待功臣也是薄情寡義。在他奪權的陰謀活動中,有兩個人參與其事並立了大功,一個是他的妻兄年羹堯,一個是他的舅舅隆科多。可雍正在地位鞏固之後,翻臉不認人,製造罪名,向這兩人下毒手,年羹堯的罪名多達92條,被賜死,隆科多被囚禁而死。

雍正一手製造的這個大冤案,在朝野臣民中引起了十分強烈的不滿,但他們敢怒而不敢言。

乾隆繼位時已經24歲了,他自然清楚地了解他父親的苛政所帶來的惡劣影響和嚴重後果。他決心改變這個局麵,反其道而行之,但他卻又不能公開否定父皇,那樣怕被人指責為不忠不孝,在政治上對他也很不利。於是,他來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對雍正抽象肯定,具體否定。他一方麵說什麼要“時時以皇考(即雍正)之心為心,以皇考之政為政”,同時又在“剛柔相濟”的名目之下,明確表示說:“朕主於寬”,要“減去繁苛,與民休息”。

他首先做的一件事便是大刀闊斧地糾正雍正欽定的冤、假、錯案,恢複了允等人的皇室成員的身份,將還健在的允釋放出來,連升四級,晉升為詢郡王;已死的,錄用其子孫為官。對年羹堯一案及其株連人員,也都落實了政策。

乾隆的這一舉措,的確出手不凡,他立刻贏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評和擁護,為其後六十年的統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04.經濟滑坡,厚待下屬

一般來說,企業狀況與下屬的待遇是緊密相連的。企業經濟滑坡,下屬的待遇就要相應降低。但鬆下幸之助卻不是這麼做的。

20世紀50年代,日本出現經濟大滑坡,不少公司已經難以支撐。為此,鬆下公司召開高層領導會議研究對策。

可是,當時的鬆下幸之助卻躺在醫院裏。於是,商界傳出許多謠言,說鬆下已經病倒了,鬆下公司對渡過難關沒有什麼辦法了。一時間,鬆下公司的員工都感覺末日終於來到了,很多人都無心工作。公司的武久和井植兩位高級總裁到醫院去看望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