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心利經:衡之以心,驅之以利(3)(3 / 3)

公司員工都以為公司服務而自豪,都覺得與眾不同。公司員工外出,一律是住五星級飯店,坐飛機都是頭等艙位。卡洛韋說:“我們是第一流的公司,職員當然也是第一流的!”

84.能者上,不能者下

人才競爭,就是要能者上,不能者下。

美國土木建築業大王比達·吉威特不僅稱霸於建築業界,在煤礦、畜牧、保險、出版,甚至新聞界,也大展宏圖,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身為事業家的比達·吉威特,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他那獨特的經營哲學:“倘若可以賺1美元,隻要有這種機會,我絕對不放棄。”作為經營者,他能夠展開很巧妙的人事政策,激發手下的才能和工作情緒,因此工作效率非常高,人人願為他奮鬥。我們可以從下麵的實例中見其一斑。

1950年左右,比達·吉威特在同一時間內在兩項工程中奪標。

一項是在俄亥俄州建設原子爐,一項是在懷俄明州建設克大利巴堤防工程。在這兩項大小難易不同的工程同時中標並且同時進行施工的情況下,比達·吉威特便表現出他那獨特的用人方法。

土木建築工程師一般都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麵對越困難的工程,越能提起工作興趣,幹起來越能發揮所長。何況對於原子爐建設,既能體現出站在時代的尖端,又含有國家意義,因此他們的情緒的確都非常高昂。而對於堤防工程,大家無不認為是舉手之勞的小事,覺得幹起來不過癮。比達·吉威特時刻注視著這兩項工程的進行情況,並且根據從事堤防工程的技術人員在工作中的實際表現,隨時調配他們去從事原子爐工程。相反,在從事原子爐工程方麵能力表現較差的,便送去幹堤防工程。這種人事管理辦法實施的結果,使得每個從業人員競爭意識大大增強,個個爭先,也使得這兩項工程保質保量地很快完工。

對人才的管理不僅僅是推動單個人才的才能施展,而且必須使人才與人才之間協調配合,從而發揮最大的作用。

85.報酬競爭

報酬策略也是一種競爭手段。這種手段,就是用金錢的魅力來激勵人的積極性。

在眾多的著名公司中,林肯公司的報酬政策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將自己的報酬政策概括為三個部分:

(1)實行計件工資製。

(2)年終發給一筆接近或者超過個人全年基本工資的紅利。

(3)保證全部職工就業,不解雇職工。

實行計件工資,就要確定計件單價。計件單價是按照每項工作的基本工資率、技術要求、勞動強度、應負的責任等來確定的。

計件單位確定後,由於工人自己的努力,即使他能賺得兩倍或三倍於正常工資的錢,也不改變。隻有由於公司技術部門的工作,實行了新的操作方法或新的工藝過程,才可以改變計件單價。

工人認為計件單價不合理時,可以要求修改。這樣,工時研究部門就要重新測定工時定額,並確定相應的計件單價。如果對新的計件單價仍有意見,職工可再次提出修改意見,務求工時定額和計件單價達到公平合理。

職工必須保證自己的工作質量,公司對達不到質量標準的工作是不付給報酬的。

紅利是按職工的“功勞分”發給的。“功勞分”變動很大,可以從低分45分一直到高分160分。“功勞分”是對個人在工作中功勞大小的評價,每半年評定一次,評定的內容為:質量、產量、計劃性和協調等。

自1945年以來,平均紅利最低年度為年平均工資的78%,最高年度為年工資的129%。1974年,全公司紅利總額為26萬美元,每個職工平均約為10700美元,為年平均工資的90%。

由於職工們害怕失業,因此有可能不熱心於技術改進,甚而反對效率的提高。為了克服這些不利於競爭的消極因素,林肯公司在1951年試行保證全部職工就業、不解雇職工的製度。這項製度規定,在公司工作兩年以上的職工,公司就要保證他的就業機會,不予解雇。在公司開工不足時,也至少保證每周75%的工作機會。這一製度從1958年開始正式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