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決策與計劃(2)(3 / 3)

決策方案的全麵實施是決策程序的最終階段。由於已通過局部試驗的檢驗,決策實施的穩定、可靠程度一般是比較高的。然而,隻有通過全麵實施才能最後證實決策是否取得成功。

在決策實施過程中,由於主客觀條件的不斷變化,或者由於決策方案還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的要求,產生執行結果和目標出現偏差的情況是常有的。因此,做好檢查、反饋和控製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通過信息係統和其他渠道,準確而迅速地把決策實施中發生的問題輸送到組織的決策層,使得決策層能夠及時依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對決策方案進行相應的修正或補充,乃至追蹤決策,最終實現目標。

在決策全麵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以下三種情況,應視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

(1)決策正確,但由於執行不力,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碰到此種情況一定要慎重從事,切忌輕易改變決策,而應該采取加強管理的手段,克服工作中的困難和阻力,把決策堅定不移地實施到底。

(2)決策目標正確,決策方案總體上是合理的,但存在局部性不夠完善的地方。這時就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修正調整實施方案,進行決策修正,使決策實施方案日臻完善,更加符合實際,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3)決策目標有問題,或整個決策的出發點有問題,或原來賴以決策的主客觀條件均發生了明顯變化。此時,就必須進行追蹤決策。因為這種情況說明決策目標或決策方案出現了根本性錯誤,唯一的辦法就是否定過去的決策方案,實行追蹤檢查,然後重新決策。

3.追蹤決策。

在決策的實施階段,由於外部條件的劇烈變化,或者由於決策本身的嚴重失誤,原有決策方案的實施表現出和實際的明顯脫節,甚至阻礙決策目標的實現,這時就必須對原有方案進行根本性的修正,稱為追蹤決策。追蹤決策是科學決策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它是一種戰略轉移。

一般應盡量避免追蹤決策,但一旦需要進行追蹤決策,就應當全力以赴,嚴肅認真地做好追蹤決策。追蹤決策實質上是針對原有問題的再一次決策,它應該按照決策的程序重新進行。因此,追蹤決策不是對原有決策方案的修訂或補充,而是對原決策方案進行一次根本性的重大改變。追蹤決策的特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回溯分析。一般決策是在調查分析當時條件與預測未來趨勢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追蹤決策是在原有決策已經實施,並且麵臨重大失敗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追蹤決策的分析過程必須從原有決策的起點開始,逐步分析,總結經驗教訓,使追蹤決策建立在現實、正確的基礎上。

(2)非零起點。一般決策在製定時尚未實施,是以零為起點的。而追蹤決策則不然,它是原有決策已經執行了一段時間後才進行的,因此,“非零起點”就成為追蹤決策一個極為重要的特征。

(3)雙重優化。一般決策方案的選擇是從多個並列的備選方案中一次擇優,而追蹤決策的方案選擇卻具有雙重優化的性質。一是追蹤決策的方案一般應優於原有決策方案,否則就失去了追蹤決策的意義;二是在幾個新備選方案中進一步擇優。在一般決策時,“益”大於“損”是擇優的基本原則,但在追蹤決策時就要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抉擇。有時決策隻能從損失程度的大小上去作選擇,兩害相比取其輕,害中取小即為好。

(4)心理效應。心理效應是指由人們的心理活動而產生的效應。它在決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追蹤決策而言,這個效應更為明顯。首先,要改變原有決策,就會在有關人員當中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應,從而導致人們不能用公正、客觀的尺度去衡量原有決策。原決策者由於擔心因決策失誤而承擔責任,必然會誇大原決策中的合理部分,掩蓋其失誤的真相;而對原決策持反對意見的人則會極力否定一切。另外,一些旁觀者也會因此而感到一種莫名的快意,他們的言行往往使得問題日趨複雜。這樣,心理效應的作用就會使決策偏離科學的軌道,給追蹤決策帶來更多困難。為此,必須統一思想,正確對待原決策,要采取一些科學的方法來盡量消除這種感情因素的影響。

科學決策應該按照以上四個相互聯係的步驟來進行,前一步驟是後一步驟的基礎,後一步驟是前一步驟的結果,可以反複多次,但不能超越。科學的決策程序是有效決策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