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決策原則與決策者的素質
(一)決策時應遵循的原則
1.從實際出發,以需要和可能為前提條件。
所謂需要,首先是指在組織的活動中確實存在著必須通過決策才能解決的問題;其次是指決策執行的結果是實際需要的,是符合組織外部條件和自身條件要求的。所謂可能是指弄清組織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實施決策已具備很多有利條件,組織將采取的措施是主客觀條件所允許的。隻有具備了主客觀條件的決策才是可行的決策,隻有符合實際需要的決策才有實施的必要。
2.貫徹群眾路線,集中集體智慧。
決策是用來解決組織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複雜多變,性質各異,而且每個問題的解決又要涉及組織內外各種因素和影響組織的工作。同時,決策所解決的相當多的是偶爾出現的新問題,需要製定多個備選方案。直至選出滿意方案,這就需要多方麵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單靠某個人獨自去完成是非常困難的。另外,廣大員工參與決策可以使決策能夠順利地付諸實施。所以,應動員各部門管理人員參加決策,並廣泛地發動廣大員工通過一定方式參加組織的決策,為決策的實施打下堅實、廣泛的群眾基礎。
3.遵守國家的法律規定,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要求。
雖然組織的決策屬於微觀決策,但它會受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社會習俗等的影響和製約。如果組織的決策相悖於上述各方麵,會使執行寸步難行,或者因實施這種決策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甚至會把組織引向不正確的方向。因此,決策必須符合國家的方針和政策,正確地處理各種經濟利益關係,在法律規定、道德規範、社會習俗等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決策。這樣的決策才能是正確的決策,才能得到各方麵的讚許和支持。
4.要勇於開拓,敢於創新。
決策與組織外部環境的聯係非常密切,而組織的外部環境是不斷變化的。組織所麵臨的問題有許多是新問題和非程序化問題,對此沒有現成的解決辦法;即使出現的是與過去相同的老問題,也會有新情況和新要求,僅僅靠老辦法也很難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進行決策必須發揚開拓與創新精神,打破舊框框,拋棄老習慣,克服重重困難,解決新問題,開辟新道路,創造新思維,尋找新辦法。
5.注重決策效果,提高決策效益。
重視決策的實際效果是由決策的根本目的所決定的。因為隻有重視決策的效果,才能使決策達到預期的目的。決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在決策效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經濟效益主要是指決策引起的經濟收益與所投入資源(貨幣表現)兩者間的比較。在衡量決策的經濟效益時,不僅要比較組織某一局部的收益與投入,還應比較整個組織範圍內的全部收益和投入。同時,決策者還要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分析和考察決策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即要分析決策在社會政治穩定、文化發展、民族團結、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等方麵的社會效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是評價決策的主要依據,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視決策對社會效益的影響。提高經濟效益為提高社會效益提供物質基礎;提高社會效益是提高物質效益的條件,它體現著提高經濟效益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論證決策的效益時,不僅要進行整個組織的經濟效益論證,而且要進行社會效益的全麵論證,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要以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作為最高標準。
(二)決策者的素質與能力
組織的決策是通過決策者的工作來進行的。決策者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群體。他是進行科學決策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諸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和最積極、最能動的要素,是決策成功的關鍵所在。現代社會中,組織的管理活動麵臨著一個多元的、龐大的、錯綜複雜的局麵,這就使決策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給正確決策帶來挑戰。為此,在進行決策時,不僅要依靠決策者個人的知識、經驗和決策能力,而且要發揮決策的群體效應,提供科學的思維方式,同時要求決策者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
1.決策者應具備的知識、意誌素質。
決策是一種通過人腦進行邏輯選擇和分析推理的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技術性較強的活動。因此,要求決策者具有與複雜的決策活動相適應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意誌品質,它會對決策者的決策活動產生直接影響。
(1)決策者應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決策者必須具有相應的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尤其是管理科學知識。在整個知識結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決策的方法論,對其他知識起著統率的作用。要以管理科學知識為重點,以其他知識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