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既不能“報喜不報憂”,也不能以偏概全。與其相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有時人們從主觀上貶低某個方案,把它說得一無是處。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回過頭來發現,原來並非如此。在分析評估時,尤其要注意方案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便於事先考慮預防措施,掌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這樣才能把可能產生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3)不僅要進行技術上的論證,還應當充分估計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因素在方案執行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任何決策方案的執行都離不開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往往會有力地推動決策方案的實施,使決策方案的執行結果符合事先的估計,甚至比人們的預料還要好。常常有這種情況,一些方案從技術論證上看,並非無懈可擊的,可是它符合人們當前的認識,且易於接受和采納。因此,執行起來就得心應手,結果可能會相當理想。相反,有些方案從理論上看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較為理想的,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人們一時很難接受,執行起來就會處處受挫,其結果就很難盡如人意了。
2.擇優選擇方案。
備選方案經過分析評估後,就要進行優選抉擇。方案評選的方法通常有:①經驗判斷法,即根據決策者的經驗對方案進行評估;②數學分析法,即通過建立各種數學模型和采用數學分析手段,求出最優解,從而對方案進行評估;③實驗法,即在缺乏資料和經驗、無法作定量分析時,通過典型實驗取得經驗和數據,然後對方案進行評估。
在方案優選時應有科學、嚴謹的態度,應有一種科學、有效的決策標準。在優選過程中應考慮代價、效益和風險三個因素,選擇代價較小、效益較高、風險較小的方案作為決策方案。但這三個因素要求往往會發生矛盾,所以要綜合分析和考慮,在多項比較中選出滿意的方案,或以一個方案為主,同時吸取其他方案優點後綜合出滿意方案。
在優選階段應注意以下兩方麵問題:
(1)領導者是決策人,決策行為應由領導者個人來完成。要區別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決策工作”,一個是“決策行動”。決策工作是指從發現問題、確定決策目標開始,包括探索設計可行方案,一直到分析評估備選方案,它是在領導者主持下,主要由智囊人員共同完成的;而決策行為就是方案選擇,是一個抉擇行為,即通常所說的“拍板定案”,它是領導者的職責,應該由領導者去完成。現代決策必須由專家從事各項決策工作,但他們是在領導者的委托、指導或主持下參與決策的,絕不能代替領導者去“拍板定案”。
(2)領導者一定要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謹慎的態度對可行方案作出決斷。當專家把各種方案及其背景材料提供給領導者時,領導者要用係統觀點,認真仔細地判別各種方案的優劣利弊,從中選出優化方案,適時地作出決斷。在選擇方案的時候,領導者切不可隨心所欲,草率了事,頭腦一熱就想當然地“拍板”,那樣前麵所做的一係列工作就失去了意義,不僅前功盡棄,還會後患無窮。
為了確保決策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實施中的穩定性,在確定滿意方案後,還應對其作一次最後的審定。其主要內容包括:檢查情報信息的真實性,發現其中失真的或有較大變動的情報;檢查方案分析中被抽象掉的某些因素對決策方案有無明顯影響程度;對決策方案進行可靠性分析,測試影響決策的主要條件變化所帶來的誤差和變化幅度,製定應變措施。經過最後審定,認為方案切實可行,方能付諸實施。
(四)實施方案與方案追蹤
這是決策的實現階段。方案一旦選定,就應當進行實驗,在此基礎上組織實施,並且在執行過程中隨時掌握實施情況,及時采取措施或對方案加以調整,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
1.局部試驗。
方案選定以後,一般要進行局部試驗,以驗證其方案的實施是否穩定、可靠,通常稱之為試點。試點是科學和務實態度的體現。必須科學地進行,才能得出科學、真實的結論。在選擇試點單位時,必須考慮廣泛的代表性,而且局部試點必須嚴格地按照決策的方案實施。同時,最好選擇與試點單位各種條件相類同的單位作對照,這樣才可能在比較中得出科學的結論,以利於方案的全麵執行。
2.全麵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