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按決策的時間跨度長短劃分,決策可分為長期決策與短期決策。
(1)長期決策。它是指1年以上,一般是3~10年的決策,關係到企業發展的前途和方向,屬於長期性的、全局性的戰略決策。如企業的長期投資、市場開拓、技術改造、產品開發、人力資源開發、組織革新等方麵的決策均屬於此類決策。
(2)短期決策。它是指1年和1年以內的戰術性決策,如日常的營銷策略、廣告策略等。短期策略應該服從和服務於長期策略。
4.按決策的確定性程度劃分,決策可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
(1)確定型決策。它是指決策者對每個備選方案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自然狀態)及其後果十分清楚,特別是對哪種自然狀態將會發生,已有的確定的把握,此時隻需要對各備選方案的結果進行比較,就可從中選擇一個最有利的方案。此種決策在企業中較為普遍。
(2)風險型決策。它是指決策事件未來多種自然狀態的發生是隨機的,決策者可根據類似事件的曆史統計資料或實驗測試等估計出各種自然狀態所發生的概率,計算各備選方案的期望損益值,然後根據計算的結果作出決策。此種決策帶有一定風險,主要源於自然狀態的概率是估計值。
(3)不確定型決策。它是指決策者無法確定事件未來多種自然狀態的概率,隻是憑借經驗、感覺和估計所作出的決策。此類決策在企業外部環境變化較大時是經常發生的。
5.按決策的時態劃分,決策分為靜態決策和動態決策。
(1)靜態決策。靜態決策又稱單項決策,它是僅根據某一時點的狀態所作出的一次性決策,其內容比較單一。
(2)動態決策。動態決策又稱序貫決策,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針對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順次發生的不同情況,而采取相應對策的一係列相互聯係的多個決策。比如,在作出的某一產品的銷售決策時,要同時考慮以下一些因素:假如市場需求量變大怎麼辦?在銷售過程中如果遇到強硬競爭對手,該采取何種對策與之抗衡?當某種對策失效後又應該采取何種補救策略?這需要製定一係列的決策,可以一次把一係列決策製定出來,也可以分階段作出決策。
6.按決策者的不同劃分,決策可分為個人決策、專家決策和群體決策。
(1)個人決策。它是由決策者個人作出的決策。一般來說,在個人分工負責的職責範圍內或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種方式是非常必要的,特別在某些隨機性很強的突發事件麵前,要求當機立斷時,更應當承認個人決策的必要性。
(2)專家決策。它是由各方麵專家集體作出決策。關係到組織長遠的、戰略性的決策,往往涉及麵廣、影響因素複雜,單靠個人決策是不行的。這就需要集中各方麵專家的集體智慧,請專家集體參與決策。領導者要學會依靠專家集體,善於利用“外腦”提高決策質量。
(3)群體決策。它是由廣大職工共同參與作出的決策,是實行民主管理的集中體現。對於組織而言,與職工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最好讓職工自己來決策。這樣既充分發揚民主,調動職工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同時又進一步加深職工對組織領導工作的認同感,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及向心力。
為了使組織在決策中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科學地劃分決策的類型,合理地采用不同的科學決策方法和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實際上,各種類型的決策常常是相互影響和交叉的。在決策工作中,主要研究的是戰略決策、非程序化決策、風險型決策和不確定型決策等。
(三)決策的意義與作用
1.決策的正確與否關係著組織的興衰存亡。
決策的過程就是從多個可行性方案中選定理想方案的過程,也就是選取所付代價最低、耗費時間最短、取得效果最理想的方案。隻有這樣才能把決策後的不良經濟或社會後果降到最低限度。所以說,決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決策失敗是最大的失敗,決策正確與否關係著組織和事業的興衰存亡。因此,管理者必須掌握正確的決策藝術與技巧,審時度勢,綜觀全局,於千頭萬緒之中找出關鍵問題所在,權衡利弊,及時作出正確可行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