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決策與計劃(1)(1 / 3)

本章導讀 計劃給出未來企業工作的方向,是此岸到達彼岸的橋梁,是組織協調的基礎,是管理控製的依據,是管理的首要職能。

決策是計劃職能的核心,是計劃的前提,為計劃提供依據。計劃是決策的邏輯延續,是決策的結果,為決策所選擇的目標活動的實施提供保證。在實際工作中,決策和計劃相互滲透,有時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

第一節 決策

一、決策概述

(一)決策的概念與特點

決策是指決策者在擁有大量信息和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對未來行為確定目標,並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對有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後,從兩個以上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滿意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它有以下特點:

1.目標性。

任何組織決策都必須首先確定組織的活動目標。目標是組織在未來特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程度的標誌。沒有目標,人們就難以擬定未來的活動方案,評價和比較這些方案就沒有標準,對未來活動效果的檢查也就失去了依據。

2.可行性。

決策的目的是為了指導組織未來的活動。組織的任何活動都需要利用一定資源,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條件,理論上非常完善的方案也隻能是空中樓閣。因此,決策方案的擬定和選擇,不僅要考察采取某種行動的必要性,更要考慮其可行性。

3.選擇性。

決策的實質是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決策。要有所選擇,就必須提供可以相互替代的多種方案。事實上,為了實現相同的目標,組織總是可以從事多種不同的活動。

這些活動在資源要求以及風險程度等方麵均有所不同。因此,不僅有選擇的可能,而且有選擇的必要。

4.動態性。

決策是建立在大量的組織內外信息的基礎上,而且通過決策使組織和外部環境保持平衡,但外部環境(包括自身條件)是變化的,因此應與時俱進,不斷掌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二)決策的分類

決策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且各有特點。為了便於決策者從不同管理層次上掌握各類決策的特點,根據管理工作的需要,這裏介紹幾種較為普通的決策分類。

1.按決策層次劃分,決策可分為戰略決策、管理決策和業務決策。

(1)戰略決策。它是指事關組織未來發展的全局性、長期性的重大決策。戰略決策一般由組織的最高管理層製定,故又稱之為高層決策或宏觀決策。進行戰略決策的目的在於提高組織的管理效能,使組織的業務活動與外部環境的變化保持良好的動態平衡。企業的戰略決策主要包括企業經營目標和方針的決策、新產品開發決策、投資決策、市場開發決策等。

(2)管理決策。它是指組織為實施戰略決策,在人、財、物等方麵作出的戰術性決策。管理決策一般由組織的中間管理層作出,故又稱為中層決策或中觀決策。進行管理決策的目的在於提高組織的管理效能,以實現組織內部各環節的高度協調平衡和資源的充分利用。管理決策具有指令性和定量化的特點,其正確與否,關係到戰略決策的順利實施。企業的管理決策主要包括生產計劃決策、設備更新改造決策等。

(3)業務決策。它是指在組織的日常工作和活動當中,為提高工作效率和合理開展活動而進行的決策。這種決策一般由組織的業務或基層管理層作出,故又稱為基層決策或微觀決策。在企業中屬於這種決策的有生產作業方法的決策、庫存物資發放方式的決策等。

戰略決策、管理決策和業務決策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之分,尤其是管理決策和業務決策在不少小企業中往往很難截然分開,製定決策的各級管理層次也並非不可逾越的。一般來說,為了調動各級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提高決策的質量,各管理層在重點抓好本層次決策的同時,三個層次的決策者都應或多或少地參與相鄰管理層的決策方案的製定。

2.按決策事件發生的頻率劃分,決策可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

(1)程序化決策。它是指日常管理工作中以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式重複多次出現的決策。由於這類決策問題產生的背景、特點及其規律較為相似,且易被決策者所掌握,所以決策者可根據以往的經驗或慣例來作出決策。這種決策具有常規性、例行性的特點。如生產決策、采購決策、設備選擇決策等均屬於此類決策。

(2)非程序化決策。它是指由於大量隨機因素的影響,很少重複出現,常常無先例可循的決策。這種決策問題由於缺乏可借鑒的資料和較準確的統計數據,決策者大多對處理此類決策問題感到經驗不足,所以,在決策時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現成的規律可循。這樣就需要充分發揮決策者及其智囊機構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他們敏銳的洞察力、科學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處理此類問題的經驗,來解決好這類決策問題。如經營方向及經營目標定位決策、新產品開發決策、新市場的開拓決策等均屬於此類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