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管理理論的發展(7)(1 / 3)

2.在某種環境條件下,要采用與之適宜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術,這將有利於組織目標的實現。

在通常情況下,環境是自變量,管理的觀念和技術是因變量。這就是說,如果存在某種環境條件,為更快地達到目標,就要采用某種管理原理、方法和技術。比如,如果在經濟衰退時期,組織在供過於求的市場中經營,采用集權的組織結構,就更適合於達到組織目標;如果在經濟繁榮時期,在供不應求的市場中經營,那麼采用分權的組織則可能會更好。

3.環境變量與管理變量之間的函數關係就是權變關係,這是權變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

環境可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社會、技術、經濟和政治、道德、法律等所組成的;另一種是由供應者、顧客、競爭者、雇員、股東等組成的。內部環境基本上是正式組織係統,它的各個變量與外部環境各變量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決策、交流和控製、技術狀況等管理變量包括上麵所列四種學說所主張的管理觀念和技術。

總之,權變管理理論的最大特點:一是把組織看做社會係統中的分係統,要求組織各方麵的活動都要都要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二是強調根據不同的具體條件,采取相應的組織結構、領導方式、管理機製。

六、其他管理學派

(一)人際關係學派

該學派主張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該學派把社會科學方麵的許多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以及個體行為的各種現象,研究內容從個體的個性特點到文化關係,範圍廣泛,無所不包。該學派注重個體、注重人的動因,把人的動因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其中有些學者強調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有些學者強調管理就是領導,還有不少人則著重研究人的行為與動機之間的關係,以及有關激勵和領導的問題等。

孔茨對該學派的評價是,人際關係理論和管理科學與其說是一種管理理論,倒不如說是管理者采用的一種方法。

(二)群體行為學派

該學派同人際關係學派關係密切,但它所研究的是組織中的群體行為,而不是一般的人際關係和個體行為;它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體心理學為基礎。該學派著重研究各種群體的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均在研究之列。有人把該學派的研究內容稱為“組織行為”研究。

該學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動是梅奧和霍桑試驗。20世紀50年代,阿吉裏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交替循環的模式”。

(三)社會技術係統學派

這是較新的學派,其創始人是英國的特裏斯特。該學派認為,要解決管理問題,隻分析社會係統是不夠的,還必須分析研究技術係統對社會係統的影響,以及對個體心理的影響。組織的績效甚至管理的績效,不僅取決於人們的行為態度及其相互影響,還取決於人們工作所處的技術環境。管理者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確保社會係統與技術係統的相互協調。

該學派特別注重對工業工程、“人-機工程”等方麵問題的研究。

(四)溝通(信息)中心學派

該學派同決策理論學派關係密切,主張把管理人員看成一個信息中心,並圍繞這一概念來形成管理理論。該學派認為,管理人員的作用是接收信息、貯存信息和傳播信息,每一位管理人員的崗位猶如一台電話交換台。

該學派強調計算機技術在管理活動和決策中的應用,強調計算機科學同管理思想和行為的結合。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維特、紐曼、香農和韋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