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克認為,科學管理理論以工作為中心,行為科學理論以人中心。事實上,以工作為中心和以人為中心僅僅是兩種最基本的領導類型,在這兩種基本類型之間,還存在著多種中間形式。並且以工作為中心和以人為中心這兩個方麵並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它們可以按照不同的程度結合在一起。為此,布萊克設計了一個方格圖。
橫向表示對工作的關心,按照關心程度的不同把它劃分為9等份;縱向表示對人的關心,按照關心程度的不同把它劃分為9等份。整個方格圖共有81格,分別代表著不同的領導類型。評價領導時,就按照他對人或工作關心的情況在方格圖中尋找交叉點,這樣就把領導的行為劃分為不同類型,這個交叉點便是他的領導類型。在圖中描述了五種最典型的領導類型:
(1.1)貧乏型領導。這是一種既不關心工作也不關心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軟弱無能的領導,因而是不良的貧乏型,類似於自由放任。
(9.1)任務型領導。這是一種埋頭業務,隻關心生產,不關心人的領導。
(1.9)鄉村俱樂部型領導。這種領導隻關心人,注意人際關係,對工作任務和效率漠不關心。
(5.5)平庸型領導。這種領導對人的關心一般化,對生產的關心也一般化,屬於一般化平庸型領導。
(9.9)最佳型領導。這種領導既高度關心人又高度關心工作,能實現組織目標和個人理想的有機結合,使工作任務出色完成,士氣旺盛,屬於最佳型領導。
管理方格論認為,關心工作和關心人是兩個不同的方麵,而不是一麵的兩極。對人關心並不意味著必定忽視工作。同理,對工作的重視也不意味著必定缺少對人的關心。領導者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和可能,對兩者或其中一者表示強烈的、較不強烈的或稍有偏重的關心。
此外,行為科學中有關人的需要、動機和激勵的理論還有很多。如斯金納的強化理論、麥克裏蘭的成就激勵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盧因等的團體力學理論等。
綜觀行為科學的各種理論可以發現,行為科學理論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行為科學的研究重點是對人的行為和動機,其主要目的都在於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行為科學理論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學性;三是行為科學的理論基礎是:管理就是通過別人來做工作,管理實際上是行為科學的運用。
第四節 現代管理理論叢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和組織規模急劇擴大,生產力水平和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管理理論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許多學者和實際工作者在前人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從不同角度和層麵,運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對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形成了許多新的管理理論和學說。
1961年12月,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發表了名為《管理理論的叢林》的文章,將當時管理理論的各個流派稱為“管理理論叢林”。1980年,孔茨認為,這一“叢林”枝葉繁生,至少可劃分為十個學派。
一、管理過程學派
管理過程學派又稱作業學派。該學派早期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法約爾,後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管理學家孔茨和奧唐奈。由於該學派的特點是把管理理論與管理人員從事工作的過程聯係起來,所以稱為管理過程學派。該學派認為,不論組織的性質如何,所處的環境如何,管理人員的職能都是相同的。因此,該學派首先研究的是管理職能,並將這些職能作為管理理論的基礎,如法約爾把管理劃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製等五項職能。之後,各管理學家對管理職能的劃分雖不完全一致,但也大同小異,如有的主張計劃、組織、控製三職能說;有的提出計劃、組織、用人、指揮、協調、報告、預算七種職能說等。
孔茨與奧唐奈把管理解釋為“通過別人使事情做成的職能”。管理人員的職能有計劃、組織、人事、指揮、控製五項,並按此來分析研究管理理論。有人認為這些職能是按順序執行的,但事實上管理人員是同時執行這些職能的。這些職能中的每一種都對組織的協調有所貢獻,但協調本身並不是一種獨立的職能,而是有效地運用這五種管理職能的結果。他們對每種職能按以下幾個基本問題進行分析:
(1)這個職能的性質和目的是什麼?
(2)它的結構上的特性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