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管理理論的發展(4)(2 / 3)

“統一”是指雙方相輔相成、互為依靠的關係,而“對立”則是指雙方還存在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關係。一般地說,前者是以效率邏輯作為標準,且往往被管理者和技術人員所接受;後者是以感情邏輯作為標準,且易被一般組織成員所接受。當前者以效率邏輯行事,忽視了後者的感情邏輯時,衝突必然發生。衝突並不是什麼壞事,關鍵是如何解決。梅奧等人認為,管理者應充分重視“非正式組織”的作用,注意使“正式組織”中的效率邏輯與“非正式組織”中的感情邏輯之間保持平衡。

3.管理中必須采用新型的領導方式。

梅奧等人從“社會人”和“非正式組織”的觀點出發,認為促進生產效率提高的首要因素是組織成員的滿足程度,而此滿足程度是由其社會地位決定的。在此,組織成員的滿足程度是指其為獲取安全、歸屬等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而言的。此程度越高,則其“士氣”越高,生產效率也越高。因此,管理者應該被訓練,使其不僅要具有“技術-經濟技能”,還要具備“人際關係技能”;不僅要學會了解人的邏輯行為,還要了解其非邏輯行為;不僅要學會善於與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還要提高在“正式組織”的經濟需求和“非正式組織”的社會需求之間保持平衡的能力。

在古典管理理論中,不少學者雖然也論述過“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但其思想體係卻始終存在著非人格化的傾向,仍然以機械化、合理化為重點,比較而言更重視物的環境。在人際關係理論中,強調個人行為、組織行為對組織成敗的重要作用;強調不僅要注意工作的物質環境,而且要更多地關心工作的社會環境,從而引起對“人”的重視,促進對組織中人的行為的一係列研究。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發展。

在此之後,從事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研究的人大量出現,其中包括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等,從而使行為科學管理理論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人際關係理論創立以後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古典管理理論的“經濟人”觀點過於簡單,而人際關係理論的“社會人”觀點也同樣過於簡單。它過分強調人受感情邏輯的影響;過分強調非正式組織對個人行為的決定性影響;過分強調人的社會因素而輕視經濟因素等。雖然如此,人際關係理論運用多學科的理論真正地開始了對“人的行為”的研究,這不僅為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為管理理論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二、行為科學理論的發展

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人際關係理論的產生,人際關係運動便在實踐界和理論界得到了蓬勃發展,致力於人的因素的研究成果也不斷湧現。1949年,一批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精神病學家等,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討論有關組織中人的行為的理論,並將這種研究人的行為的理論正式定名為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理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領域:對個體行為的研究——人的需要、動機和激勵等要素;對人性假設理論的研究;對團體行為的研究;對領導行為的研究。

在眾多的行為科學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弗魯姆的期望概率理論、麥格雷戈的X‐Y理論以及布萊克的管理方格理論。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1943年在其所著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這一理論多年來廣為流傳,並且成為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中揭示需要規律的主要理論。

馬斯洛把人的各種需要歸納為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五大類,並且按照其重要性和先後次序排列成一定等級。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激勵工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該理論一經提出,便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認同。但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他隻是揭示了需求、動機與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沒有提出激勵人們行為的具體方法;對人的需求層次也僅是作了一種機械性的排列,並沒有考慮其多樣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