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資關係方麵,查爾斯·巴貝奇強調勞資協作,強調工人應該認識到工廠製度對其的益處,這同泰勒“精神革命”何其相似。他提出一種“固定工資加利潤分享”的製度,認為工人的工資收入應由三部分組成:按照工作性質所確定的固定工資、按照對生產率所做出的貢獻而分得的利潤和為提高生產率提出建議後應得的獎金。他在總結其優點時指出,每個工人同工廠的發展有直接關係,因此勞資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隻有消除隔閡,才能共存共榮;每個工人都會關心工廠管理不善的問題,同時能促使每個部門改革工作;鼓勵工人提高技術,從而使其能分享到更多的利潤。
上述各種管理思想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適應了當時工廠製度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這些管理思想雖然不係統、不全麵,沒有形成專門的管理理論和學派,但對於促進生產及以後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第二節 古典管理理論
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逐漸向壟斷過渡,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西方國家的工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工廠製度日益普及,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技術更加複雜,生產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勞資關係也隨之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經驗管理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客觀上的要求。於是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致力於總結經驗,進行各種試驗研究,並把當時的科技成果應用於企業管理。因此,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期間所形成的管理理論,被稱為“古典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理論主要包括科學管理理論和古典組織管理理論兩大部分。其中科學管理理論主要源於美國泰勒的“科學管理”,而古典組織管理理論則包括法國法約爾的管理理論和德國韋伯的行政組織體係理論等幾部分。這些理論成為現代管理學的先驅,對現代管理理論有很大影響。
一、科學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的誕生是管理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是管理走向科學的第一步,正是由於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才能使管理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學科。科學管理理論是由美國的弗雷德裏克·泰勒(1856-1915)首先提出,並在他和他的追隨者的不斷努力下形成一個理論體係。因此,在很多管理學著作中,泰勒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泰勒在長期的工作和管理實踐中逐漸認識到,企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與工人“磨洋工”有關。之所以出現工人“磨洋工”的現象,一方麵是因為人的天性是懶惰的,另一方麵是因為管理的落後。泰勒認為,隻要通過科學的管理就能解決工人“磨洋工”的問題,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他根據自身的管理實踐經驗,總結出四條科學管理原則:
(1)建立一種嚴格的科學方法,專門研究工人工作的每一個組成部分,並以此來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做法。
(2)科學地挑選工人,對工人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而在過去,則是由工人任意挑選自己的工作,並根據其各自的可能進行自我培訓。
(3)管理人員與工人之間應誠心誠意地進行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能按照新的科學原則去做。
(4)資方和工人之間應進行明確分工。要明確資方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職責,由管理人員承擔的工作,應該是比工人更能勝任的新型工作,而不像過去那樣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責任都要推到工人身上。
泰勒認為:“科學管理也不過是一種節約勞動的手段而已。也就是說,科學管理隻是能使工人取得比現在高得多的效率的一種適當的、正確的手段而已。這種手段並不會大量增加比工人現在的負擔更大的負擔。”這就是說,科學管理是使工人不用增加勞動而能增加工效的一種手段。
(一)泰勒科學管理的目的
1.謀求最高的勞動生產率。
泰勒指出,最高的勞動生產率是工廠主與工人共同達到繁榮的基礎,它能使工人關心的較高的工資與工廠主關心的較低的勞動成本結合起來,從而使工廠主得到最高額的利潤,工人得到最高的工資,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擴大再生產的興趣,促進生產的持續發展。工廠主和工人的共同富裕,是確定各種科學管理原理、方法和技術的出發點。
2.用科學管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
泰勒認為,完善的組織管理雖然是無形的,但比有形的設備更為寶貴。最完善的管理是一門科學,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要把科學的方法應用到一切管理活動中去,使管理製度化,建立明確的規定、條例,而不是尋找超人來管理業務,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因此,要努力建立起科學管理的原理,這種原理對於人類的一切行為,從最簡單的個人行動一直到最需要合作的公司的日常業務都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