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管理理論的發展(1)(3 / 3)

“他如果能夠刺激他們的利己心,使他們有利於他,並告訴他們,為他做事對他們自己也有利,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多了。”認為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的“經濟人”觀點,正是以“看不見的手”為標誌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反映。

四、羅伯特·歐文的管理思想

羅伯特·歐文(1771-1858)是19世紀初期英國卓越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早年在蘇格蘭的紐拉納克經營一家大紡織廠,並以在該廠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試驗而聞名於世。歐文指出,試驗前此廠是當時“社會的縮影”,集中了“工廠製度下的一切罪惡”,如勞動時間長、強度高、工資低、生活條件惡劣等。他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兩者相互作用,並強調隻有“社會主義”才能克服“資本主義的一切罪惡”。為此,在自己開辦的紡織廠裏實行了一係列大膽的改革:改善工作條件,包括將勞動時間縮短為十個半小時和嚴禁未滿九歲的兒童參加勞動等;提高工資,並免費供應膳食;建設工人住宅區,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開設工廠商店,按成本出售工人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設立幼兒園和模範學校,創辦互助儲金會和醫院,發放撫恤金,等等。其目的是探索在改善工人生活條件的前提下,能否有利於工廠所有者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事實證明,盡管試驗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設想在“一定條件下”是能成功的。他的改革確實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條件,同時也使工廠所有者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另外,歐文還提出,工廠所有者不僅要“關心”工人,還應該“關心”工廠的股東,分給其應得的紅利。總之,作為工廠的所有者必須重視“人”的作用。可能正因為羅伯特·歐文最先注意到“人”的因素,並開始關心“人”。所以,在一些管理學著作中,他被譽為“人事管理之父”。

五、查爾斯·巴貝奇的管理思想

英國劍橋大學數學教授查爾斯·巴貝奇(1792-1871)早在美國的泰勒提出“科學管理”以前,就已經將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用於管理,並加以理論化。他曾用多年時間對英、法等國的一些工廠進行考察研究,於1832年出版了《論機器和製造業的經濟》一書,其中對專業分工、作業方法、機器與工具的使用和成本記錄等都進行了專門論述,是管理學曆史上一本重要的文獻,比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還要早80多年。

查爾斯·巴貝奇不僅讚同亞當·斯密關於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觀點,而且對此還進行了補充。他認為,實行分工後,雇主可以按工序所要求的技藝來雇傭不同的工人,並支付不同的工資。他以針的製造為例:當時製針分為七個工序,即拉線、直線、削尖、斷頂、做頭、電鍍和包裝。若不分工,則要求一個製針工人必須有足夠的技藝來完成全部七個工序的操作過程,而且雇主也必須按全部工序中要求最好的或最難的技藝的標準支付工資。而實行分工後,雇主可以將直線、做頭和包裝等簡單工序交給女工和女孩來完成,支付工資的標準為每日六便士至一先令六便士;而需要技藝的做削尖、斷頂和電鍍工序工人的工資標準為每日五先令三便士至六先令。他還認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一樣,也可以進行分工。他以法國橋梁和道路學校校長普隆尼為例。

普隆尼將其工作人員分為技術、半技術和非技術三類,把複雜的工作交給有較高能力的數學家去做,而把簡單的工作交給隻能從事加減乘除運算的人去做,從而大大提高了整個工作的功效。

查爾斯·巴貝奇認為仔細地研究作業方法與研究分工一樣,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巨大的影響。他製定了“觀察製造業的方法”,從一張包括生產材料、生產周期、正常耗費、成本、工具、價格、市場、工人和工資等內容的表格進行觀察,並力圖尋找出投入最少而產出最多的作業方法。例如,研究不同身體條件狀況下的工人對不同工具的適應程度。此觀點對於後來泰勒的鏟鐵試驗,顯然是有直接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