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權力接受原則
所有的政府,不論是君主製、貴族製或民主製,其持續存在都依賴於群眾的支持。
馬基雅維利指出,權力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即所謂權力接受原則。君主可以通過武力或繼承而登上王位,但要牢固地控製國家,就必須得到群眾的支持。馬基雅維利還指出,如果一位君王可以通過人民獲得權力,就不應通過貴族獲得權力。
(二)組織的凝聚力原則
要使國家能持續存在,必須要有凝聚力。一個君主要想維持組織的統一,使自己的事業成功,就必須緊緊地抓住自己的朋友,仔細地注意和撫慰他們、利用他們。形成凝聚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使人民確實知道他們可以信賴自己的君主,知道君主期待他們的是什麼,即責任明確性原則。如果沒有固定的法律而隻有多變的政策,很快就會使整個國家陷於混亂。人民應該確切知道,如果犯了罪,無論過去有什麼功勞,也無法逃避懲罰。君主應該到被征服的領土去訪問和生活一段時間,以增強凝聚力。
(三)領導方式方法
他認為,有兩種類型的領導者(或管理者):一種是自然型或天生型,另一種是後天獲得領導技術型。年輕的君主要努力學習掌握領導(管理)的技術。但是,有些通過繼承而獲得權力的君主由於缺乏偉大領導者的吸引力,盡管受過訓練,卻永遠不能成為一個能幹的、成功的統治者。一個君主(或管理者)應該以自己為榜樣來鼓勵他的人民從事偉大的事業,特別是當他的國家受到敵人攻擊時,更應該努力振奮人民的精神,使人民能夠在君主的領導下從事戰鬥。君主應關注所有的集團,時時同他們打成一片,以自己的博愛和仁慈為他們樹立榜樣,但始終要保持尊嚴。君主應該獎賞那些有益於城市和國家的人,應該保證他的人民不會不公平地被剝奪自己的物品,以此來鼓勵人民從事自己的職業,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應該明智地識別忠誠於他的貴族和隻是追求利益的貴族,能夠認識這兩種人並使他們有利於自己。
(四)組織生存原則
任何組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生存下去。一個君主應該像羅馬人那樣經常警惕著混亂狀態,以便及時予以撲滅。當他的王國處於存亡關頭時,他有權采取嚴酷的措施,在必要時,拋開所有道德的借口,背棄任何已不再有用的誓言,為了實現生存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馬基雅維利的管理思想是為了使君主能成功地管理一個國家,但同樣適用於管理其他組織,所以對以後的管理思想有相當大的影響。
三、亞當·斯密的管理思想
最早對經濟管理思想進行係統論述的學者,首推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亞當·斯密(1723-1790),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他在1776年(當時正值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工業過渡時期)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又稱《國富論》)一書,係統地闡述了價值論及勞動分工理論及“經濟人”觀點。
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各國人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日用必需品的源泉是本國人民每年的勞動。這些日用必需品供應情況的好壞,決定於兩個因素:一是這個國家人民的勞動熟練程度、勞動技巧和判斷力的高低;二是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和從事無用勞動人數的比例。他同時提出,勞動創造的價值是工資和利潤的源泉,並經過分析得出了工資越低、利潤就越高,工資越高、利潤就會降低的結論。這就揭示了資本主義經營管理的本質。
亞當·斯密在分析增進“勞動生產力”的因素時,特別強調了分工的作用。他對比了一些工藝和一些手工製造業實行分工前後的變化,對比了易於分工的製造業和當時不易分工的農業的情況,說明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認為,分工的益處主要是:
(1)勞動分工可以使工人重複完成單項操作,從而提高勞動熟練程度,提高勞動效率。
(2)勞動分工可以減少由於變換工作而損失的時間。
(3)勞動分工可以使勞動簡化,使勞動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種特定的對象上,有利於創造新工具和改進設備。
他的上述分析和主張,不僅符合當時生產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了以後企業管理理論中的一條重要原理。
亞當·斯密在研究經濟現象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論點:經濟現象是基於具有利己主義目的,在人們的活動中所產生的。他認為,人們在經濟行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但是,每個人的利益又為其他人的利益所限製。這就迫使每個人必須顧及其他人的利益。由此,就產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進而產生和發展了社會利益。社會利益正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亞當·斯密曾經這樣來描述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人類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同胞的協助,但隻想依賴他人的恩惠,那是肯定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