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管理學導論(3)(3 / 3)

(一)人本原理的含義

作為特殊社會活動的管理,它總是由人去實現的,因此倡導以人為本的管理。現代管理中的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既是由人進行的,同時又是對人的管理,人始終應當居於管理的中心地位並發揮主導作用。立足於人,通過做好人的工作,創造相應的環境和條件,始終最大限度地沿著組織目標軌道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調動人的積極性這個根本途徑,去實現管理資源的合理運籌,從而實現管理係統整體功能優化和目標優化。由此可見,人本管理強調人的重要性,強調由人進行的管理和對人的管理,把人的因素提到了根本性的地位。這對於隻重視物或事的事本管理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二)人本原理的主要觀點

人本原理要求人們在管理活動中堅持一切以人為核心,以人的權利為根本,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力求實現人的全麵自由發展。其實質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然而,任何管理理論的提出都有其階級和時代背景,人本原理也不例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各個領域的管理哲學和管理實踐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本原理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人本原理主要觀點如下:

1.尊重人——員工是企業的主體。

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是企業經營的基本要素,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通過對勞動力的研究,對提供勞動服務的勞動者的作用也開始重視起來。以泰羅為代表的認為勞動者隻是機器附屬物的管理理論到以梅奧提出的社會人的假說,到現代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的確立,可以說,員工逐漸成為企業的核心和主體。

2.依靠人——有效管理的關鍵是員工參與。

實現有效管理有兩條完全不同的途徑:一條是高度集權,從嚴辦事,依靠嚴格的管理和鐵的紀律重獎重罰,取得組織目標統一、行動一致,從而實現較高的工作效率;另一條是適度分權,民主治理,依靠科學管理和員工參與,使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緊密結合,使企業的全體員工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自覺地努力奮鬥,從而實現工作高效率。不同的時代背景,人的要求也就不同。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前期,人的物質需要並不能得到充分滿足,時常受到饑餓和戰爭的威脅,獲得物質生活的滿足就成為人的基本需求,所以把人當作管理的客體,以嚴格的規章製度和紀律加以約束的方法就能取得極大的效率。進入後工業社會之後,人們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時人們對感情的需求、對自我實現的需求就變得極為迫切,如果繼續沿用舊的管理辦法顯然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因此職工不再作為管理的客體,而是成為管理的主體,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取得更有效的管理結果。正是由於企業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才使企業各項資源(包括勞動力本身)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才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得以正常進行,才創造出了產品、利潤和財富。所以,企業全體員工都有權參與企業管理,要特別重視非專職管理的職工(普通工人、職員和技術人員)參與企業管理。非從事專職管理的員工參與企業管理有三種最基本的形式:①通過職工代表大會選舉一定比例的代表參加管委會或董事會(最高決策機構);②職工代表大會選舉代表參加監事會(最高監督機構),職工應占多數份額;③廣泛參加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如質量設備成本管理、現場管理等。

3.發展人——現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

人性本善還是惡,這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都可在社會生活中找到支持或反對的論據與事例。這個事實本身就表明,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善或惡的人性。人性是受到後天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因而也是可以塑造和改變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應引導和促進人性的發展,在管理過程中影響下屬人性的發展,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同時,管理者行為本身又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隻有管理者的人性達到比較完善的境界,才能使組織內部員工的人性得到完美的發展。所以管理者在製定規章製度和管理方法時,除了要考慮其獲得的經濟利益,更要考慮它會給員工的精神帶來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