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管理學的基本原理
原理是指最基本、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管理學原理就是在管理實踐過程中,結合各項管理製度和管理方法,通過對管理工作中實際問題的科學分析和總結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規律。它是對現實管理現象的抽象和管理實踐經驗的升華,反映了管理行為具有的規律性、實質性內容。因此,管理學原理可以運用在任何場合和條件下,對一切管理行為和管理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一、係統原理
每個組織都是由人、財、物、時間、信息等組成的社會組織,必定是一個完整的係統,沒有係統,管理也就無從談起了。係統原理為認識管理基本規律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時對人本原理、責任原理等其他原理都有重要的影響。可以說,認識係統原理是認識管理原理的基礎和前提。
(一)係統的概念和特征
係統是人們對有聯係的客觀事物的一種總體描述。“係統”一詞最早出現於古希臘語中,原意是指由部分組成的整體(集合)。從管理的角度界定係統,則是指由若幹個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該定義包含三層含義:
(1)任何係統均由兩個以上的要素組成,單個要素不能構成係統,如一個人就不能構成家庭,而人、財、物、時間、信息和技術等其中的一項也不能構成組織係統。
(2)係統中的要素與要素、要素與整體,以及整體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並形成了特殊的係統結構。如企業中的人、財、物、技術、信息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係統。
(3)係統具有不同於各組成要素獨立功能的新功能。企業可以向社會提供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或服務,而其構成要素——人、財、物卻沒有此功能,這些都說明係統整體具有其組成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新功能、新特性和新行為。換句話說,係統不是單個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它們有機結合成的一個具有新功能的新整體,這就是係統最本質的特征——整體性。2000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斷言“整體功能大於部分之和”,人們形象地把它比喻為1+1>2。係統特定功能表現為係統的整體功能大於各要素功能的簡單相加。
係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首先是由各個子係統組合而成的,因此係統具有集合性;其次構成係統的子係統和子子係統處於不同的地位,有一定的層次結構,因此係統具有層次性;再次,係統中的各個子係統是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的,因此係統具有相關性。
(二)係統原理的要點
1.整體性原理。
整體性原理以實現整體效果的最大化為目標,對係統要素之間、要素與係統之間的關係進行協調和引導,使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以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係統雖然是由若幹個要素構成的,但絕不是這些要素的簡單相加和機械組合,而是各要素按一定的相互依存關係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實現係統的特定功能。這種總體功能的產生是一種質變,它的功能大大超過了各個部分功能的總和。因此,係統要素的功能必須服從係統整體的功能,過於強調要素的功能而不重視係統的功能,往往會破壞係統的整體性和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導致係統功能的失靈。比如一個企業的供應、生產和銷售三個部門,如果沒有有效的計劃和協調,任其各自發展,必然導致庫存的增加和浪費,或者生產和銷售能力的閑置,其結果隻會導致整個企業係統的癱瘓。
2.動態性原理。
任何物質都是運動和變化著的。係統是由相互聯係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係統內部要素之間的聯係和作用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我們說係統作為一個運動著的有機體,其穩定狀態是相對的,運動狀態是絕對的。動態性原理就是要求人們要曆史地、運動地、發展地考察並對待係統對象,正確把握係統的發展變化,並研究和總結其發展規律,以有效地實現係統的特定功能。
3.開放性原理。
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能量是守恒的、不滅的,隻能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似乎是永無窮盡的。但熱力學第二定律又指出,能量隻能不可逆轉地沿著一個方向轉化,即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轉化。這種不能再被轉化做功的能量總和稱之為熵,故第二定律又名熵增定律。每個有機係統都必然與外界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通過從外界獲得能量來抵消熵的增加,隻有這樣才可以維持係統的生命和活力。企業係統同樣要麵對熵增的狀況,隻有同外部社會進行交流以獲取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能量,才能保證企業係統的生機和活力,所以管理者必須以開放性原理為指導,不是從封閉中求生存,而是從開放中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