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能力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創新能力與綜合能力。管理者的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洞察力和觀察力、應變力和決斷力,以及自我調節力。
3.身心素質。
身心素質指管理者本人的身體狀況、心理條件、個人意誌品德條件,包括心理素質、生理素質、人品素質三個方麵。心理素質主要指情感、意誌、性格的調節能力;生理素質主要指身體的條件狀況;人品素質主要指人的價值觀、事業心、責任感、思想境界與品德情操等。
一個意誌堅定、身體健康、性格開朗、樂觀豁達的人,一個有文化修養與廣博的文化知識並有很強的領導和組織能力的人,就是最適合擔任管理職務的人。
從培養管理者的素質角度來分析“王濤的困惑”。管理者角色的錯位,不一定是主觀上不清楚,而是不知道該怎樣進入角色。這種問題不僅有個人方麵的原因,而且有其產生的客觀原因。
其一,公司將業務骨幹提拔為管理者作為唯一晉升渠道。隻有業務能手才能當“官”,但是業務能手所應具備的素質和做管理者所應具備的素質有很大的差異,甚至有些人是“天生”不會當“官”的,隻會關注技術與業務。但是這在單一狹窄的通道裏似乎是不可能的,這就造成有些人不得已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結果搞得“王濤”們身心俱疲,狼狽不堪。
其二,沒有天生的管理者,好的管理技能需要後天的學習和練習。但是,大多數的企業缺乏管理技巧與方法的必要培訓,而且個人也缺乏學習必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識的意識。
基於以上分析,對於“王濤”們來說有如下解決思路:
第一,要努力克製自己單打獨鬥的強烈欲望,盡管那樣做事會很快。學會教授與管理你的下級是首要任務,盡管剛開始很不適應。但是隻要具備了管理者應有的素質,通過努力是會幹好主管工作的。
第二,學習掌握管理技巧,通過自己的實踐摸索最佳的行為方式,形成具有個人特點的管理模式。
二、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一)研究對象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其特有的研究對象,隻有明確了研究對象才可能對這門科學有初步的了解。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指用於各類社會組織的共同管理原理和一般方法,是存在於共同管理工作中的客觀規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建立一定的理論、原則、組織形式、方法和製度,指導人們從事管理的實踐,實現組織的預期目標。
從廣義的角度看,管理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下進行的,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可分為三個方麵: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在生產力方麵,管理學主要研究生產力諸要素相互間的關係,即合理組織生產力的問題,研究如何根據組織目標的要求和社會的要求,合理地獲取、配置和使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使之充分地發揮作用,產生最佳效益。在生產關係方麵,管理學主要研究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建立和完善組織機構及分工協作關係,如何領導激勵組織成員,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實現組織的目標服務。在上層建築方麵,管理學主要研究組織的管理體製、規章製度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組織文化的塑造和落實,研究組織的社會責任和倫理道德,以維持正常的生產關係,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由於管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三個方麵,它必然同許多科學,如經濟科學、技術科學、數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發生緊密的聯係,吸收並運用與它相關的研究成果。所以,它是一門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此外還應看到,管理學的實踐性很強,屬於應用科學而非理論科學。
從狹義的角度看,管理學研究管理的各項要素,包括管理的形成與發展、主體、客體、職能和手段等。
1.管理的曆史。
管理理論體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它的形成不僅是不同時代、不同實踐者與學者不斷研究探索的過程,而且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被實踐不斷驗證的過程,是初期探索與後期修正,並經曆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提煉過程。研究管理思想的發展對於係統掌握管理學的原理和方法有很大的幫助。作為學習內容我們在本書第二章介紹這部分知識。
2.管理的主體和客體。
管理是主體與客體共同進行的活動,缺一不可,研究管理問題自然涉及管理者與管理對象。管理者的行為、素質、能力等都是管理學要探討的課題。管理對象包括人、財、物、技術、信息、時間等管理的要素。因為這部分內容與管理的實際運用關係緊密,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因此管理學將此納入管理實務的內容。限於篇幅,本書不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專門係統的介紹,而是將其分散在各個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