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盡量避免大量長期應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製藥物。
2.加強皮膚和口腔護理。
3.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嚴重疾病,注意營養和維生素的補充。
第二節 曲黴菌病
曲黴菌病是由曲黴菌(主要有煙曲黴菌、黑曲黴菌、黃曲黴菌、土曲黴菌等)所引起的一種組織損傷性慢性黴菌病。該病可侵犯皮膚粘膜、眼、外耳道、鼻、支氣管、肺、胃腸道、神經係統或骨骼。重者可引起敗血症。本病的病理特征為肉芽腫性損害,亦可為壞死性或化膿性。
診斷
1.流行病學:最重要的因素是與帶大量曲黴菌孢子的腐爛植物、鳥類(尤其為鴿最易受染)接觸。傳播方式除直接進入皮膚粘膜外,也常由呼吸遭進入鼻旁竇、支氣管與肺,或侵入血循環後播散至其他組織。由於病原菌易侵入外耳道,故耳曲菌病多見。農民發病較多,秋冬季發病為高。本病無地區性,任何年齡、性別易感。但以中年男性多見。
2.臨床表現
有低熱、疲倦、頭痛、周身疼痛、體重減輕.咳嗽與哮喘最常見。可有咯血與胸痛,多數病人肺部有哮鳴音及濕羅音。
按發病部位不同,有呼吸係統曲菌病、消化係統曲菌病、泌尿生殖係統曲菌病、心血管係統曲菌病、中樞神經係統拄菌病、皮膚粘膜曲菌病、外耳道曲菌病、鼻竇曲菌病、眼瞌
菌病、曲菌敗血症。
3.輔助檢查
(1)血象:周圍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對曲黴菌抗原的立即皮膚反應陽性;血清曲黴菌抗原沉澱抗體5日性;血清中IE升高;反複作真菌直接塗片和培養.找到故黴菌。
(2)肺部X線檢查:町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浸潤、平行線和環狀等陰影。常見於上葉,約二周消散;常在肺門浸潤的同時有淋巴結腫大等。
4.鑒別診斷需與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不張、肺癌、囊性纖維化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疾病等相鑒別。
治療
應根據不同曲黴菌而采用針對性治療。呼吸道眭黴菌病可用兩性黴素B噴霧.每日1次;肺及其他較深部位曲黴菌病,尤其曲黴菌敗血症,應以全身治療為主,可用兩性黴素B、球紅黴素或大蒜素靜滴,同時口服5一氟胞嘧啶或克黴唑等。兩性黴素B與一氟胞嘧啶聯合應用有協同作用。眼曲菌性潰瘍可用金褐黴素0.1%溶液或1%軟膏塗眼,或以0.2%兩性黴素8溶液(亦可用1%兩性黴素B眼膏)點眼。耳曲菌可用3%硼酸、5%醋酸鋁、2%水楊酸酒精溶液將耳垢洗去,然後以2%尤膽紫塗搽,或滴入1~3%克黴唑丙二醇溶液.或製黴菌素10萬u/m1溶液(或軟膏塗搽)。
預防
由於曲黴菌廣布於自然界,因此必須加強護理措施以預防感染。主要防止人群接觸會有高濃度煙曲黴物質,如混合肥料堆;保存較久的有機物質和庫存物質等。在粉塵多的環境應戴臼罩,脫粒稻穀時飛人眼內,切勿用力擦眼,應及時用生理鹽水衝洗.以免角膜擦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