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深部真菌病(1 / 2)

第一節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所引起的一一種條件性致病的真菌感染。多在機體抵抗力極度下降的情況下發病。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白色念珠菌病為最常見。本病常見於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的嬰兒,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及應用抗生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法之後。在臨床上可表現為皮膚型、粘膜型翻鈞潮型蘭種類型。

診斷

1.流行病學:有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念珠菌侵入機體的因素。如廣譜抗生素、免疫抑製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應用,血液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存在等。

2.臨床表現

(1)皮膚粘膜型:皮膚型表現為皮膚皺褶處界限清楚,表麵糜爛的炎性斑片,其外周散在米粒至綠豆大小紅色丘疹.上附細圈鱗屑。粘膜型表現為鵝口瘡,口角炎及女陰陰道炎。

(2)內髒型:常侵犯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

1)呼吸道:有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的表現,但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且痰呈膠腖狀。

2)消化道:①念珠菌性食道炎:有嚴重的鵝口瘡,伴有胸骨下灼痛感和吞咽時疼痛,因此常常拒食。②念珠菌性腸炎:症狀類似消化不良或腸炎,嚴重者腸粘膜出現潰瘍.大便可呈血樣。

3)泌尿道表現為膀胱炎和腎盂腎炎。

4)播散性念珠菌病、多由血行播散。表現為在念珠菌性敗血症的基礎上,伴一個或多個內髒念珠菌感染,如腦膜炎,心內膜炎等。病情嚴重,後期可有廣泛出血現象。

3.實驗室檢查

(1)直接塗片:可見白色念珠菌的假菌絲及芽生孢子。

(2)培養:可見乳白色或奶油色酵母樣菌落生長。

(3)組織學檢查:粘膜、皮損組織鏡檢可見假菌絲。PAS染色片中自色念珠菌的芽生孢子和假菌絲染成紅色。

(4)免疫診斷:用免疫擴散,免疫電泳、免疫熒光,凝集試驗等測定念珠菌胞漿抗原產生的特異性抗體。見滴度升高。須注意,免疫抑製者和極重型患者滴度大多不升高。

治療

1.停用各種抗生素、消除各種誘因。

2.提高機體抵抗,加強營養.補充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肌肉注射胸腺素等。

3抗真菌治療

(1)0.1%龍膽紫每日塗t~2次,用於皮膚及粘膜念珠菌病。

(2)製黴菌素及曲古黴素,外用治療皮膚及粘膜念珠菌病,日服治療消化道念珠菌病。製黴菌素每次100萬u,每日3次。曲古黴素每次10萬u,一日3次。

(3)二性黴素8及5一氟胞嘧啶、靜脈注射治療內髒型念珠菌病。

(4)黴咪唑,用於二性黴素B治療無效的深部念珠菌病。

(5)菌苗注射,0.5~1.0毫升(每毫升含20億念珠菌孢子)皮下注射,一日一次。

(6)中藥,黃連、黃苓、黃柏、黃精、海金砂、板藍根等煎服,有一定療效。

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