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蠕蟲病(二)(1 / 3)

第六節 鉤蟲病

鉤蟲病是十二指腸鉤蟲線蟲或美洲鉤蟲線蟲(稱鉤蟲)所致的疾病。本病解放前流行廣泛,對農民身體健康危害較大。解放後國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采取了切實有效措施,日前鉤蟲病已顯著減少,感染程度大為減輕,許多縣市已基本消滅了本病。

診斷

1.流行病學本病流行廣,普及全球。華北及華東以十二指腸鉤蟲為主,華南及西南以美洲鉤土為主。傳播途徑以皮膚接觸為主,農民赤足下地勞動,幼蟲易鑽入皮膚致病,但幼蟲汙染飲食亦可經口侵入人體。農村感染率較高,以青壯年為多,兒童較少。礦區則主要為男性。

2.臨床表現

(1)病員往往有“糞觸塊”(鉤蟲蚴蟲侵人人體時,局部皮膚產生風團塊皮疹)病史。

(2)感染輕者可無症狀,糞便中隻有蟲印者稱“鉤蟲感染”。感染重者,病員可有上腹部不適(或隱痛),消化不良以及口唇、結膜蒼白,耳鳴、眼花,頭暈、心悸、浮腫等貧血症狀。個別病員有嗜異物癖。

(3)體檢一般見有貧血乳外,嚴重者可有心髒擴大。心尖區收縮期雜音及下肢凹陷性水腫。糞便中查到鉤蟲卵,可以確診。

3.實驗室檢查

(1)大便塗片或漂浮法可找到蟲卵。隱血試驗可有弱陽性反應。

(2)血常規:紅細胞減少,並示大小不均,嗜酸粒細胞輕度增多。

治療

1.一般治療 貧血嚴重者在驅蟲治療前,應改善營養,糾正貧血,可給硫酸亞鐵,成人每次0.3~0.69,每日3次,連服2~4周。嬰兒服a0%枸櫞酸鐵胺溶液100~200mg,分3次服用。同時服維生素c以促進鐵質吸收。

2.驅蟲治療

(1)甲苯咪唑:成人每次100~200mg,日服2次(早晚空腹或半空腹服用),連服3~4日。兒童、年老、體弱者劑量酌減。

(2)噻嘧啶:成人劑量500mg,兒童10mg/kg一次頓服,

(3)左旋咪唑:成人每次100mg,兒童2.5~.5mg,每晚1次,連服2~3日。

(4)噻乙吡啶:成人250mg,兒童5mg/kg,半空腹1次頓服。

(5)丙硫苯咪唑:對兩種鉤蟲均有良好的驅蟲作用,劑量,成人400.9頓服,或10日後再服400mg;或每日200mg,連服3~4日。12歲以下及兒童劑量減半。

(6)聯合用藥:在混合感染地區,、可考慮兩種藥物合並療法。①噻嘧腚300mg,甲苯眯唑200mg(或400g)1次頓服,連服2日。②噻嘧啶250.9,左旋咪唑50.9,1次半空腹頓服。

(7)中藥:番丸、榧子、檳榔、貫眾、川楝根皮等有一定驅鉤蟲作用。

預防

1.做好糞便管理。

2.治療病員。

第七節 絛蟲病

絛蟲有四大類,即帶絛蟲、膜殼絛蟲、棘球絛蟲和裂頭絛蟲。帶絛蟲有肥胖絛蟲(牛絛蟲)和鏈狀絛蟲(豬絛蟲)二種:前者以成蟲寄生於人體,後者以成蟲或幼蟲寄生於人體。本節主要介紹肥胖絛蟲病與鏈狀絛蟲病。

診斷

1.流行病學絛蟲病分布較廣,見於華北、東北和河南、江蘇、山東、西藏、青海、雲南等地。感染程度與飲食習慣和烹調方法有關。某些地區慣食酸牛肉,以致患肥胖絛蟲病較普遍。亦有生熟同一砧板,致熟食汙染了從生肉脫落的囊尾蚴,素食者可獲得鏈狀絛蟲病。豬吞食人糞機會多,其囊蟲感染率高,感染程度也較重。患病以21~40歲為多,男性多於女性。

2.臨床表現潛伏期約為2~3個月左右。鏈狀絛蟲和肥胖絛蟲的症狀多屬輕微,且無特異性。絛蟲病臨床症狀有:糞便內發現節片,上腹或全腹隱痛以及消化不良等。

3.實驗室檢查

(1)糞便檢查:肉眼見到白色帶狀成蟲節片,鏡檢發現蟲卵者即可確診。

(2)肛拭塗片檢查:陽性率高,尤以牛絛蟲為然。

(3)妊娠節片鏡檢:可作絛蟲種類監別。診斷主要依靠蟲體排出和糞便中查獲絛蟲卵時即可確診為絛蟲病。

治療

1.滅絛靈(氯硝柳胺)空腹口服29,分2次服,間隔一小時,藥片易嚼碎。

2.阿的平成人空腹口服0.89,與1g重碳酸氧納同服,2小時後給50%硫酸鎂50~60m1導瀉。3.二氯甲雙酚成人早晨空腹服69,兒童49,療程1~2日,不需服用瀉劑。藥片服用易嚼碎為宜。

4.中草藥

(1)檳榔與南瓜子聯合療法:空腹服50~909南瓜子,2小時後服檳榔煎劑(幹燥細片809加水500m1,煎至1 50~100mt濾液)。嚼過半小時後服50%硫酸鎂50~60.1。一般在3小時內即有完整活動的蟲體排出。兒童劑量減半。

(2)雷丸:成人每次口服雷丸粉209,每日2次,連服3日。

預防

1.加強衛生宣教,不吃未煮熟的豬肉與牛肉。

2.切生熟食品的菜刀和砧板應嚴格分開,避免汙染。

3.早期與徹底治療病員。

4.加強糞便管理。

第八節 囊蟲病

囊蟲病是鏈狀絛蟲的幼蟲(囊尾蚴)寄生於人體各組織所引起的疾病。

診斷

1.流行病學人為鏈狀絛蟲的唯一終宿主,自糞便中排出蟲卵。鏈狀絛蟲患者為囊蟲病的傳染源。感染方式有三種:內在與外在自身感染和外來感染。囊蟲病患者以青壯年為多,兒童少見,男性多於女性。

2.臨床表現囊蟲病的症狀因囊尾蚴寄生部位(常見於皮下、肌肉、腦、眼等)的不同,可有皮下肌肉結節,癲癇癱瘓、視力障礙、共濟失調等表現。凡青壯年新近發作癲閑而無家旅史(除腦型和腦肺型血吸蟲病外),同時有皮下囊蟲結節存在,應考慮腦囊蟲病的診斷。皮下結節的確診依靠活組織檢查,組織切片中可見囊腫中含有囊尾蚴頭節為其特征。

3.糞便檢查糞便中發現絛蟲卵成孕節片,對診斷本病有重要參考意義。

4.鑒別診斷:臨床上應與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多發性皮脂囊腫、風濕性結節等相鑒別。

治療

1.手術腦囊蟲病和眼球內囊蟲病如能定位,可手術摘除,可獲痊愈或減輕症狀。

2.吡喹酮治療皮下及肌肉型為每次每公斤體重20mg,每日3次,2日為1療程,總劑量每公斤體重120mg。個別感染重者需二個療程。治療腦囊蟲劑量為每次每公斤體重20mg,每日3次,2~3日為1療程,總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20~180mg。

3.丙硫苯眯唑為治療囊蟲病的有效新藥。治療皮下、肌肉型劑量每日每公斤體重為15~20mg,分兩次服,10日為1療程,2-3周後可重複1療程。治療腦型劑量為每次200~300mg,每日3次,7~10日為1療程。根據病情可重複療程。

凡用吡喹酮或丙硫苯咪唑治療囊蟲病者,治療前需做眼底或腰穿檢查,顱內壓增高者用藥前必須用脫水劑及腎上皮質激素,待症狀穩定後逐漸停用。腦囊蟲病有癲癇者治療期間應繼續服用抗癲癇藥物。

4.中醫中藥應用軟堅、活血、通絡、除蟲藥物,兼以止驚、健脾行氣、補益心腎。

預防

1.加強飲食衛生,不吃未煮熟的蔬菜。

2.注意個人衛生,對絛蟲病患者進行早期和徹底的飴療。

第九節 包蟲病(細粒、棘球絛蟲病)

包蟲病是人感染細粒棘球絛蟲(又稱狗絛蟲)的幼蟲宿主,其中間宿主主要是羊,人若吞食其蟲卵亦可成為其中間宿主,並發生包蟲病。

診斷

1.流行病學本病為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流行於畜牧地區,幾乎遍於全世界各大溯,國內見於甘肅、新疆、內蒙、青海等畜牧區。狗為終宿主,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羊為主要中間宿主,牛、馬、豬、駱駝等亦可感染並成為傳染源。不良的環境衛生與個人衛生習慣,尤其是和狗密切接觸,狗毛中常含有蟲卵,玩弄狗時易吞食蟲卵而獲得感染。

2.臨床表現

(1)潛伏期:5~30年或更長。

(2)症狀:或有或無,視囊腫形成過程中累及的器官或組織而異。囊腫如發生在肝髒(多在右葉),則在右上腹有緩慢隆起、無痛、圓形、平滑、具有彈性的腫塊。囊腫過大壓迫鄰近組織或器官時,或破入腹腔,可引起惡心、嘔吐、膽絞痛、膽囊炎及腹膜炎等症狀。

(3)囊腫若發生在肺部,則可發生胸腔積液、肺擴張等,也可因囊腫破裂進入支氣管、胸腔、心包等處引起各種症狀。

(4)出現輕重不一的過敏反應:囊腫出現在腦、脾、腎、胰、心髒、眼窩、皮下、肌海、骨骼等處,而產生一係列相應的類似局部良性腫瘤的症狀和體征。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私自細胞、嗜酸性細胞均可增高。

(2)補體結合試驗;約80%病員呈陽性反應。

(3)皮內試驗約90%的病員呈陽性反應。

(4)X線檢查:適用於胸腔、骨胳等處的包蟲病。

治療

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但應爭取在產生壓迫症狀或並發症前進行。

預防

1.防止狗糞汙染食物。

2.對感染絛蟲的狗給予治療或捕殺。其屍體應加以深埋或焚毀。

第十節 蛔蟲病

蛔蟲病是蛔蟲寄生於人體所致的疾病。除腸道疾病外,有時蛔蟲可誤人膽道引起膽道蛔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