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蠕蟲病(二)(3 / 3)

3.輔助檢查

(1)血象:疾病活動期可有中度貧血,自細胞多為10*109/1。以上;嗜酸性粒細胞可高達0.30(30%)以上。

(2)病原體檢查:確診則需依賴肌肉活體檢出幼蟲。

(3)免疫學檢查:

1)皮內試驗:診斷價值不大,但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2)玻片沉澱反應試驗:對診斷早期旋毛蟲病有用,對慢性感染貝無價值。

3)間接熒光抗體試驗:對早期和輕度感染均有診斷價值。

4)補體結合試驗:無早期診斷價值,但對晚期旋毛蟲病的診斷最為敏感和特異。

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敏感性高,特異性強,但也存在一定假陽性。

(4)其他檢查:尿中可出現蛋白、顆粒管型。病程3~4周血中球蛋白可增高,肌酸磷酸激酶可明顯增高,尿中肌酸

增高。

4.鑒別診斷本病應與食物中毒、傷寒、風濕病、鉤端螺旋體病、流感、腎炎、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等疾病相鑒別。

治療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並給高熱量易消化食物,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適當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2.抗病原治療

(1)噻苯咪唑:劑量50mg/kg/日,分2~3次口服,療程7日。

(2)甲苯咪唑:劑量300.9/日,分3次口服,連用5~9日。

(3)氟苯咪唑:劑量200mg/日,以後增至400mg/日,分3次服,療程至少10日。

(4)紅比黴素:劑量0.2~0.6mg/kg/日,與噻苯咪唑合用,可增強對肌肉動蟲的有效殺傷率。

(5)丙硫苯咪唑:具有療效高、療程短、毒性低、副作用少等優點。劑量32mg/kg/日,口服為主,5~7日為1療程。

預防

改變飲食習慣,勿生食半熟的豬肉及其製成品。改善養豬方法,提倡圈養,管好糞便,隔離病豬,保持豬舍清潔衛生和用熟飼料喂豬。消滅鼠類、野犬及其它野生動物等,以減少感染源。認真貫徹食品衛生檢查製度,加強食品衛生管理,不準未經檢查的豬肉上市,受染豬肉冷藏在零下18℃,24小時,可殺死幼蟲。

第十五節 蠕蟲蚴移行症

蠕蟲蚴移行症一般是指一些動物或人體蠕蟲的幼蟲侵人人體並在組織中移行所引起的一類疾病。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皮膚蠕蟲蚴移行症

皮膚蠕蟲蚴移行症是蠕蟲蚴侵入皮膚和移行所致皮膚損害的病症。

(一)鉤蚴皮炎

診斷

1.流行病學狗、貓等動物的蠕蟲蟲卵自糞便排出後,在具有適宜溫度和濕度的土壤或濱海地區發育成為感染性絲狀蚴。人常因生產、野營或旅遊等活動而感染。

2.臨床表現感染數小時內,在侵入部位的皮膚出現紅色丘疹,繼以水腫和水泡形成。2~3日內幼蟲開始在皮內生成,形成匐行疹。皮疹紅色、線狀、略高出皮膚表麵,伴有奇癢,一般於1周內炎症逐漸消退,幹燥結痂而愈,也可持續數月。

3.輔助檢查癢處皮膚活檢可見蟲蚴。

治療

局部可用氯化乙烷噴撒、二氧化碳幹冰冰凍或用噻苯咪唑懸液塗搽,並敷以0.1%地塞米鬆霜。皮疹嚴重且較多者則給以H服噻苯咪唑,劑量50mg/kg/日,分2~3次,飯後服,療程2~5日。

預防

加強個人防護,避免與貓、狗等家畜鮮糞汙染的土壤接觸。定期給狗、貓驅蟲。

(二)血吸蟲尾蚴性皮炎

診斷

1.流行病學:傳染源以病牛、病鴨為主。尾蚴鑽入皮膚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不分年齡、性別。

2.臨床表現多在下秧田接觸疫水15~30分鍾開始感覺皮膚發癢,半小時後尾蚴侵入處出現針尖至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數小時至1 1t發展至綠豆大小丘疹或丘皰疹及水腫,周圍有紅暈.呈散發或群集對稱性分布,局限於浸在水中的皮膚。於第3~4日達高峰,約1周內逐漸自行消退,結痂脫屑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

3.輔助檢查

感染後3分鍾皮膚活組織檢查,在表皮與真皮之間發現尾蚴,即可確診。

治療

僅需對症治療,以止癢、消炎、抗過敏與防止感染為原則。

預防

應用氨水(每畝25kg)等化學肥料作為秧田的滅螺與殺尾蚴藥物。個人防護可在下秧田前雙腳塗抹15%鄰苯二甲酸。二丁脂乳劑,以防止尾蚴侵入皮膚,藥效維持4小時。

二、內髒幼蟲移行症

內髒蠕蟲移行症係指幼蟲在體內移行引起內髒(如肺、肝、腦、眼等)病變的寄生蟲病。

(一)蛔蚴移行症

診斷

1.流行病學:感染方式主要是由於生食被人或豬蛔蟲的傳染性蟲卵所汙染的塊根食物。性別、年齡不限。

2.臨床表現視感染輕重與人體反應性而異,主要係呼吸道症狀,如陣發性刺激幹咳:粘液或血絲痰、胸悶、氣喘,重者伴呼吸困難。兩肺有哮鳴與幹濕羅音。咽喉部可有異物感。半數有發熱,達38℃左右。個別有蕁麻疹或皮疹。

3.輔助檢查

(1)血象:白細胞增多,達(10~20)*109/1。嗜酸性粒細胞增至0.20~0.30,可高達0.60以上。

(2)X光檢查:胸部X光檢查可見肺門陰影增深,肺紋理增多,出現短暫遊走性浸潤陰影呈點狀、絮狀或小片狀,於3~5日內消失。

(3)痰檢:痰中查見蛔蚴,則可確診。

(4)鑒別診斷:需與鉤蚴移行症鑒別。

治療

以對症治療為主,可給予氨茶堿、麻黃素及鎮咳劑。重症患者可輸氧,靜滴氫化可的鬆100~200mg,療程3~5臼。可試用甲苯咪唑或左旋咪唑,以改善症狀並使嗜酸性粒細胞明顯下降。

預防

廣泛開展衛生宣傳教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食前便後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幹淨。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蠅類,加強糞便管理,不用新鮮糞便施肥。

(二)絲蟲勘移行症

診斷

1.流行病學:動物傳染源與傳播媒介有待深入研究。發病年齡不限,以青壯年較多,秋冬發病增高。

2.臨床表現主要症狀為哮喘、咳嗽、胸翔,低熱與乏力。兩肺可聞哮鳴與幹羅音。病程可自數月至數年。

3.輔助檢查

(1)血象: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絕對數在3*109/1以上。

(2)血清中IgE顯著增高。

(3)X光檢查:肺部可見雙側肺紋理增多,有時可見粟粒樣陰影。

(4)海群生治療試驗有重要診斷價值。

4.鑒別診斷應與蛔蟲病、血吸蟲病等所引起的肺部病變鑒別。

治療

1.海群生程1周。

2.卡巴砷有顯著療效。成人200mg/次,3次/日,成人0.259/次。

3.左旋咪唑劑量120mg,3次/日,療程10日。隔日口服1次,共6次。

預防

措施參見“絲蟲病”節。

(三)盂氏裂頭蚴病

診斷

1.流行病學:貓與狗為終宿主,中間宿主以蛙類為主,蛇類次之。貼敷蛙肉、蛇肉,喝生水及生食蛙、蛇或豬肉均可引起感染。不論年齡、性別均可感染,以青壯年較多。

2.臨床表現

(1)眼裂頭蚴病:主要症狀為眼瞼腫脹、結膜充血紅腫、畏光、流淚、發癢等。個別可引起眼球突出及眼球內感染。

(2)皮膚傷口感染。

(3)內髒型:侵入腹腔與胸腔的裂頭蚴常穿破至胸腹壁、乳房、頸部、陰囊等處皮下組織形成皮下結節或腫塊。裂頭蚴還可自腹腔移行至腸係膜、腎周脂肪、各髒器等處寄生。而產生相應症狀。

3.輔助檢查:眼瞼或皮下結節活組織檢查發現幼蟲即可確診。

治療

1.手術幼蟲結節手術摘除。

2.局部治療可試用40%酒精加普魯卡因溶液2~4m1,局部注射,以滅幼蟲。

3.藥物治療可試用吡喹酮,120~150mg,/kg,2日分服。

預防

蘑在宣傳教育,勿用蛙肉等貼敷治療,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與生食蛙、蛇、豬肉等。

(四)弓首蛔蚴移行症

診斷

1.流行病學犬與貓為傳染源。當嬰幼兒通過爬地、吮指、食土等造成感染。

2.臨床表現80%有肝髒損害,其次為脯、腦部病變,主要形成多發性嗜酸性肉芽腫或膿腫。輕者可無症狀,重者町有反複發作的低熱、咳嗽、呼吸困難、腹痛、惡心、嘔吐、肌痛、視網膜炎、視神經乳頭炎、癲癇等。肝髒顯著腫大和壓痛。

3.輔助檢查

(1)血象:嗜酸性粒細胞極度與持續增多。

(2)肝髒活組織檢查:可見肝表麵滿布白色結節,病理切片見內含犬或貓弓首蛔蚴的嗜酸性肉芽腫,則可確診。

治療

噻苯咪唑有+定療效,劑齷50mg/kg/日,分2~3次口服;療程5~7日。

預防

定期為犬、貓驅蟲,防止兒童遊玩場所為犬、貓糞便所汙染。注意個人衛生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