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蠕蟲病(二)(2 / 3)

診斷

1.流行病學:蛔蟲病是人體最常見的寄生蟲病,國內分布廣泛,農村感染率最高,可達70%~90%左右。蟲卵有較強抵抗力,不需中間宿主,可直接感染人體。生食未洗淨的瓜果、蔬菜後即可獲得感染。汙染的手指易將蟲卵帶入口中。男女均可感染本病,以兒童感染率為最高,蛔蟲感染無明顯季節性。

2.臨床表現

(1)兒童有陣發性臍周不西定部位韻腹痛;往往突然發生,片刻後自行緩解,應首先考慮腸道蛔蟲症。本病可伴有易饑、易怒、夜裏磨牙、蕁麻疹等。重者可有營養不良、性情暴躁。

(2)以往有排蛔蟲史。

(3)常見並發症有膽道蛔蟲症、蛔蟲性腸梗阻及蘭尾蛔蟲症。

3.實驗室檢查

(1)大便中見到成蟲或塗片鏡檢找到蛔蟲卵。

(2)血象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4.鑒別診斷腸蛔蟲病極易與消化道其他疾病相混淆,尤其是有並發症時,症狀較為複雜,預後較差。臨床上應與膽囊炎、膽石症、潰瘍病、胃炎胰腺炎等鑒別,尤其是少數

病人無明顯的疼痛表現,則診斷更為困難。對高度懷疑者可作十二指腸引流檢查,查到蛔蟲卵,膽汁中自細胞、膿細胞增高,可確立診斷。在急腹症中,應考慮除外蛔蟲性腸梗阻及腸穿孔的可能。

治療

1.驅蟲治療

(1)左旋昧唑:成人1次口服150g,兒童按每公斤2~3mg計算,臨睡前1次服,或早晚分服,不必給瀉藥。

(2)驅蛔靈:成人每次量3~3.5g,連服2日。兒童150mg/kg/日計算,每日總量不超過39(分早晚服)。兒童服驅蛔靈糖漿1m1/kg/日,最高劑量不超過20.1。易便秘者可加服瀉藥。

(3)雙萘羥酸噻嘧啶(抗蟲靈):是日前治療蛔蟲病的首選藥。用量每公斤體重5~10mg,晚間1次頓服,1~2日為1療程。

(4)甲苯咪唑:成人和兒童都用100mg,每日2次,連服3次或成人每次200mg頓服,1~2日。

(5)丙硫苯眯唑:400mg頓服或分2次服。

(6)中草藥:苦楝皮、使君子、烏梅丸等均有一定的驅蟲作用。

2.並發症的治療

(1)膽道蛔蟲病:治療原則是解痙、鎮痛、驅蟲、抗感染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①解痙鎮痛用普魯苯辛、654—2、阿托品、杜冷丁等,也可食用大量食醋,口服烏梅丸。②驅蟲最好在症狀緩解後進行,以左旋咪唑、呱嗪較好。③抗感染可選用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氯黴素等。④必要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2)腸梗阻:大部分病員可采取內科治療,症狀緩解後可適當選用驅蟲藥進行驅蟲。嚴重者需手術治療。

(3)腸穿孔、腹膜炎:宜早期手術治療。

預防

1.應有計劃地開展普查普治工作。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做到飯前便後洗手,生吃瓜果要洗燙幹淨,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蒼蠅。

3.加強糞便管理,不用新鮮糞便施肥。

第十一節 蟯蟲病

蟯蟲病是由蟯蟲寄生於人體所致的一種常見寄生蟲病。

診斷

1.流行情況蟯蟲病世界各地流行極廣,成人與兒童均可感染,但兒童發病率較高。常見的傳播方式為自身感染。小兒手抓瘙癢的肛門,指甲內沾染蟲卵,進食或吮指時蟲卵被入;或借汙染的衣服、玩具、塵埃等直接或間接進入消化道而引起的感染。

2.臨床表現

(1)多見於兒童。夜間肛門及會陰部奇癢,在入睡前後經常抓搔局部檢查可見到白色線頭狀蟯蟲,即可確診。

(2)病兒可伴有多夢、易怒、夜間遺尿等。

(3)由於蟯蟲在腸內機械刺激,部分病員可有胃腸道症狀如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

3.輔助檢查病員夜間感到肛門周圍癢時,即用透明膠紙采樣後鏡檢,可找到蟯蟲成蟲或蟲卵。

治療

1.每天早晨用肥皂水或溫水洗滌肛門周圍,或內褲煮沸消毒或開水浸泡後日光曝曬,連續十日。亦可用2%白降汞軟膏塗擦肛門。

2.撲蟯靈:兒童5mg/kg,臨睡前一次服下。

3.枸櫞酸呱嗶嗪:每日每公斤體重50~60g,早晚2次分服,1連服7~10天。一日總量不超過29;以後每周服藥2天,日劑量同上。

4.甲苯咪唑:成人或兒童,每天100mg,每日2次,連服3日,治癢率可達100%。

5.驅蟯淨:每公斤體重5mg,轉陰率為95%左右。

6.中草藥:如百部、苦楝皮等對治療蟯蟲也有一定療效。

預防

1.注意個人衛生,剪短指甲,飯前便後洗手,勤換內衣,糾正吮指習慣。

2.治療病員。

第十二節 鞭蟲病

鞭蟲病是毛首鞭形線蟲(通稱鞭蟲)寄生於人體腸道所引起的疾病。

診斷

1.流行病學人是唯一的傳染源。鞭蟲傳播主要通過人糞一口途徑,人攝入含有鞭蟲卵的食物、瓜果、蔬菜、水等均可感染。蒼蠅、蟑螂等也能成為傳播媒介。兒童一般容易受到感染,且重症感染也較多。

2.臨床表現輕、中度鞭蟲感染者,一般無明顯症狀。重度感染者可有下腹陣痛、腹瀉、便血、貧血及直腸脫垂等症狀。

3.輔助檢查

(1)血象:嗜酸粒細胞輕度增加。

(2)糞檢法:糞便鏡檢法及飽和鹽水飄浮法檢出鞭魚卵是確診的依據。

(3)器械檢查:乙狀結腸鏡或直腸鏡檢查發現成蟲,也可確診。

治療

1.一般療法臥床休息,加強對症支持治療,改善一般情況。

2.藥物治療

(1)甲苯咪唑:為首選藥物。治愈率80%~88%。劑時200mg/次,2次/日,連服3日,或100mg/次,2次/日,連服6日。兒童劑量酌減。

(2)酚嘧啶:10~15mg/kg/日,分2次服,連服2日,兒童劑量酌減。蟲卵陰轉率達70%。

(3)丙硫苯咪唑:400mg頓服,或400~800mg分2次服,每日1次,連服2日。兒童減半。

預防

主要是治療病人,糞便無害化,,注意飲食衛生或個人衛生,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排便,不在可能汙染的地麵上活動等。

第十三節 類圓線蟲病

類圓線蟲病是由糞類圓線蟲寄生於人的小腸及其幼蟲移行皮膚和肺部所引起的疾病。

診斷

1.流行病學人是主要的傳染源,貓犬等動物也可能成為傳染源。感染性幼蟲從汙染的土壤通過皮膚或粘膜侵入人體,也可通過進食汙染的食物及水經口感染。人群普遍易感,與汙染土壤接觸者都可能受染。

2.臨床表現輕度感染多數無明顯症狀,重度感染可導致休克、呼吸及全身衰竭。一般主要有侵入處皮疹、移行期肺炎與腸道寄生期的腹痛、腹瀉、粘液便等。

3.輔助檢查

(1)血象: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在15%~30%之間。

(2)糞檢:從新鮮(24小時內)糞便中查找杆狀蚴或蚴卵即可確診。

(3)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診斷本病有一定價值,但需注意與絲蟲病有交叉反應。

4.鑒別診斷主訴下痢時,需與阿米巴痢疾、營養失調鑒別。腹痛時應與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膽囊炎等鑒別。咳嗽、咯血要與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等鑒別。

治療

1.一般治療有營養不良、貧血、脫水者,應酌予輸血、輸液,加強營養,注意休息。

2.抗病原治療

(1)噻苯咪唑:治愈率85%,劑量25mg/kg/次,2次/日,飯後服,一般連用2~3日,重型者為5~7日。

(2)甲苯咪唑:成人100mg/次,2次/日,連用3日。

(3)丙硫咪唑:劑量8mg/kg/日,連服3日。

(4)丙噻苯噅唑:劑量5.9/kg,頓服。

預防

首先應治療病人以控製傳染源;皮膚接觸土壤後要洗幹淨;要保持大便通暢,注意肛周清潔,防止自身感染。對糞便要貯存處理,以殺滅幼蟲。

第十四節 旋毛蟲病

旋毛蟲病係由旋毛形線蟲(簡稱旋毛蟲)成蟲寄生小腸及蚴蟲寄生肌肉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

診斷

1.流行病學豬為主要傳染源。生食或半熟食受染的獵肉或豬獲物及其製品,是感染的主要途徑。切生肉的刀或砧板也可成為傳播因素。同時也可通過糞便內旋毛蟲幼蟲所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

2.臨床表現臨床分3期

(1)侵入期:表現惡心、嘔吐、腹瀉、部分人有便秘、腹痛、厭食和斑丘疹。

(2)幼蟲移行期:多出現乏力、畏寒、發熱、體溫38~40℃,多呈弛張熱,持續3~4周。水腫常以眼瞼浮腫開始。繼而遍及全身,持續2~4周。最突出的症狀是全身肌痛,尤以腓腸肌為甚,嚴重者不能翻身,甚至吞咽、咀嚼、眼球運動均可引起疼痛。

(3)包囊形成期:肌肉隱痛、乏力,麵部:小腿浮腫,表情淡漠,皮疹,下肢可觸到結節。

(4)並發症:心肌炎可能是一最嚴重的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