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日本血吸蟲病
日本血吸蟲病是日本血吸蟲寄生在人體門靜脈係統所弓起的寄生蟲病。由皮膚接觸有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診斷
1.流行病學本病的傳染源是病人與受感染的動物,視不同的流行地區而異。黃牛、水牛、豬、狗、羊、鹿、鼠等保蟲雍主皆可為傳染源。含蟲卵糞便汙染水源,釕螺的孳生以及接觸疫水是構成流行的條件。不論何種年齡、性別和種族,人類皆有易感性,但以流行區的農民及漁民發病為高,特別是接觸疫水機會較多及無獲得免疫力的青少年易感性更高。
2.臨床表現
(1)急性血吸蟲病:潛伏期長短不一,短者2周,長者3~4個月,平均40日左右。可有發熱、變態反應、腹部症狀、肝脾腫大、肺部症狀及腦部表現等。
(2)慢性血吸蟲病:本型在流行區占絕大多數,且多無明顯症狀,亦無陽性體征,僅於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發現,其健康情況和勞動力一般不受影響。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瀉、肝脾腫大等。
(3)晚期血吸蟲病:主要指血吸蟲病性肝硬變,根據臨床主要表現可分4型:
1)巨脾型:最常見,約占晚期血吸蟲病70%,此型均伴有脾功能亢進,自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與貧血。
2)腹水型:是門脈高壓和肝硬變失代償的表現。腹水程度輕重不等,可反複發作。如不及時進行治療與脾切除術;常並發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惡病質或感染死亡。
3)侏儒型:多發生在幼年期,現已少見。患者身材矮小,麵容蒼老,性器官不發育,第二性征缺如,骨骼生長和發育受抑製。
4)結腸增殖型:腸道症狀突出,反複感染、發熱、消瘦、貧血、腹瀉、便血、便秘,易發生腸梗阻。
(4)晚期血吸蟲並發症
1)感染:如並發病毒性肝炎、傷寒或沙門菌感染、原發性腹膜炎等。
2)上消化道出血。
3)肝昏迷。
4)血吸蟲病結腸肉芽腫而並發結腸癌。
3.輔助檢查
(1)血象:急性期白細胞總數與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極重型急性血吸蟲病患者,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加不顯著甚至消失,代之以中性粒細胞增多。慢性期自細胞計數及嗜酸性粒細胞仍有輕、中度增多。晚期因脾功能亢進,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並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2)糞便檢查:以糞便檢出蟲卵或孵出毛蚴可確診,並能考核療效。但糞便陰性不能排除血吸蟲病。
(3)活組織檢查:對糞柃陰性的隱性感染,尤其是慢性晚期患者診斷價值較大。
(4)免疫學檢查
1)環卵沉澱試驗(C0PT),有早期診斷價值,敏感性高,陽性率可達95%左右。
2)蟲卵抗原間接血凝試驗(凍幹致敏紅細胞的間接血凝試驗):此法陽性反應較糞檢陽性為早,且敏感性高,操作簡便,識別結果迅速,是大規模現場普查的敏感性查病方法之一。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陽性率可達95%以上,為免疫學診斷方法中最敏感和特異方法。
4)其他:①雜交瘤技術——單克隆抗體。②重組DNA技術——DNA探針。③免疫印斑技術。④固相抗原——免疫標記技術。⑤酶解循環免疫複合物技術等。
4.鑒別診斷
急性血吸蟲病需與傷寒、阿米巴肝膿腫、敗血症、結核性腹膜炎等鑒別。慢性期血吸蟲病應與慢性肝炎鑒別。有腹瀉便血者應與阿米巴痢疾以及慢性菌痢鑒別。晚期血吸蟲病有巨脾與腹水者有時不易與門脈性以及壞死性肝硬變鑒別。
治療
1.抗病原治療
(1)吡喹酮:為日前首選藥物。急性血吸蟲病劑量為10mg/kg/次,3次/日,連服4日。慢性及晚期患者,劑量為40mg/kg,頓服;或20mg/kg/次,分2次服,1日服完。
(2)硝硫氰胺:適用於各期各型血吸蟲病¨邑劑量按6~7mg/kg計算(成人總劑量300~350mg),分3晚睡前服。
(3)雙羥萘酸副品紅:適用於各期血吸蟲病及有並發症者。劑量為50~60mg/kg/日,分3次飯後服,療程20~28翻。
2.對症治療
重症患者宜補充營養與加強一般支持療法。晚期巨脾型患者,可作脾切除加大網膜腹膜後固定術。腹水型患者給予低鹽、高蛋白飲食。
預防
在流行區每年對病人與病牛進行普查普治。滅螺是預防措施中的關鍵。加強糞便管理與水源管理。嚴禁在疫水中遊泳或兒童在河溝中戲水。如必須接觸疫水時,應采用個人防護措施。
第二節 肺吸蟲病
肺吸蟲病又稱肺並殖吸蟲病,為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衛氏、斯氏等並殖吸蟲寄生人體所引起的~種蠕蟲病。
診斷
1.流行病學凡能排出並殖吸蟲蟲卵的病人、病獸、病畜和保蟲宿主(犬、貓)均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口感染為本病的傳染的唯一途徑。在流行區常因生食或半生的溪蟹或螬蛄或飲用含囊蚴的生水而感染。不淪男女老幼,均易感染,以2~18歲感染率最高(約占70%),男性多於女性,流行區人群感染率15%~45%。
2.臨床表現
臨床上有以下類型:
(1)亞臨床型(隱性感染):有食生蟹或螬蛄史,皮內試驗或其它免疫學檢查陽性,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而無其明顯的臨床症狀和體征。此型疫區多見。
(2)急性型:主要表現為全身症狀,如乏力、食欲不振、畏寒、高熱、盜汗,或伴有胸痛、胸悶、咳嗽、氣急、肝大。腹痛和腹瀉表現。血白細胞數增多,可高達(20~30)*109/1,呈類白血病樣反應。嗜酸粒細胞增多,一般為0.20~0.40,高者可達0.87或更高。
(3)慢性型:可分為下列各種類型。
1)胸肺型:病變主要在胸肺,以咳嗽、胸痛、咯血和鐵繡色痰為主要表現。體征極少,且非特異性,大多與胸膜增厚、胸腔積液、胸部畸形、繼發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及液氣胸等有關。
2)腹型:病變主要累及腸道和肝髒,以腹瀉、腹痛、肝腫大為主要表現,其次為惡心、嘔吐、便血等。體檢在臍周或下腹(以右下腹為多)可有壓痛,但肌緊張多不顯著,結節或囊腫腫塊。
3)皮膚肌肉型:以皮下結節或肌肉結節為主要表現。皮下或肌肉結節係成蟲從腹腔穿入軟組織所致。衛氏並殖吸蟲感染的結節發生率為20%,結節多位於大腿內側皮下深部肌肉內,可呈單個散發或多個相連成串。結節內可發現童蟲、成蟲或蟲卵。斯氏或四川並殖吸蟲感染的包塊發生率為50%~80%,遊走性特征顯著。結節或包塊多位於皮下,好發部位為腹壁及胸壁,其次為腰背部、腹股溝、大腿內側。結節或包塊內從未發現蟲卵。